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小米汽车发布会,我甚至怀疑站在台上谈论汽车技术的是雷军本人失败、失望、挫败,这是我看完这次小米汽车技术大会后的整体感受。
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一直在与小米高层或对小米汽车制造感兴趣的爱好者关系密切的商业伙伴进行无数次的交流。 大家一致认为,小米的造车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雷军极其敏锐的消费者洞察和转化力,小米对生态链成本和技术的强把控,以及小米的巨粉和软硬件对汽车市场的冲击力。
出人意料的是,雷军完全无视了小米成功的所有优势,把这些优势都抛在了脑后,反而把自己打扮成一支彻头彻尾的“造车新生力量”,向外界展示了自己一年多来所学的汽车专业知识,这让认识雷军的人都惊讶不已,这还是那个令人畏惧的营销天才吗?!
2个小时,雷军对汽车技术的第一部分分析,完全把自己打扮成汽车“小学生”。 不能说雷军说的技术是错的还是不好的,很多人看完后感叹,小米车队这两年真的下功夫,把这些技术参数做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仔细想想,雷军说的这些技术听起来都耳熟能详,不是这家车企说过,就是那家车企说过,唯一的区别就是小米的参数更加极端。 对于市场化成熟度如此之高的汽车行业来说,像这样的小米车多了还是少了也无所谓,雷军甚至激不起其他车企的反击热情。
雷军汽车技术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智能化的。 相较于第一部一直盯着提词器表现出的缺乏自信,智能座舱让雷军感觉像是水中的鱼。 除了平板板和小米生态的结合,雷军很少提到我过去一年在与小米生态链企业交流时一直强调的mui和小米生态。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我心里很清楚,就算是汽车**人早在半年前就能猜到小米汽车的商业逻辑,这说明小米汽车的商业创新护城河太低了。
发布会前,雷军表示自己造车后准备开150辆车,也一直期待他在发布会上说明自己开完150辆车后发现了多少消费者痛点,即使小米最后只解决了10个消费者痛点,那么雷军和小米也值得尊重。 但在这次技术发布会上,雷军并没有从自己擅长的消费洞察入手,而是在身后扔了数十亿的mui,所谓的小米生态链也只字不提。 我想知道,这还是小米吗?
如果我是雷军,我会上来谈谈我开过150辆车后发现的消费者痛点。 在与数以百万计的 MUI 粉丝交谈后,我们找到了多少解决方案?例如,雨刮器、智能、三电、轮胎等。 小米的历史始于mui的界面设计,大家集思广益,要有后来的米粉。 在“物美价廉”这件事上,没有哪家科技公司做得比小米更好,所以小米有一条商业护城河可以安定下来。 如果我是雷军,我会批评汽车链条的水分巨大、效率慢,甚至会揭露黑色汽车链的灰色地带,用小米生态来解释小米造车的效率和成本,让老百姓和汽车行业都受到启发。
我认为雷军和他身边的一群小米资深高管已经被介绍给汽车人才了。 我不否认雷军和小米在汽车这件事上下了不少心血,我也相信雷军这两年在汽车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然他不敢一个人在舞台上谈汽车技术。 但这并不能证明小米和雷军在造车方面的成功,相反,它暴露了小米和雷军在汽车上的弱点。 2个小时的技术讲解,只能证明雷军是个好学生,学过新能源汽车的制造过程,懂了很多汽车技术,但这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小米。 人们看不到小米颠覆汽车,而是雷军屈服于当前的汽车技术体系,这本身就是一次失败的跨界冒险。 委婉地说,这些传统车企都做了什么,雷军有必要再做一次吗?
汽车行业有一个共识,即最艰巨的挑战是未知的。 在过去的一年里,很多与小米有关的科技行业人士都问我,你如何看待小米汽车的趋势?我的回答是,雷军可能会经历几次阵痛。 与华为的“黑寡妇”思维不同,数千亿的研发投入注定华为在汽车行业树立了自己的规则。 与华为相比,营收2000亿元、研发规模100亿的小米,需要与汽车行业做朋友,甚至融入汽车行业。 但话又说回来,小米的姿态一定不能像今天这样低落。
总而言之,雷军应该尽快召开内部汽车反思会。 这几年,他招来的这群汽车人,还是缺少一个高层次的产品师傅。 对于雷军来说,第一次**靠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应该迅速跳出汽车行业,以小米擅长的方式谈论小米汽车,而不是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专业的传统汽车人。 有了这样的角色设计,就连魏建军和李书福都不想在大众面前演戏,但雷军却做了一个比传统车企更传统的新闻发布会,把自己打扮得比传统车企的老板们还要传统。
《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话,非常贴切地描述了雷军与汽车工业的当下关系:“贝曰:'今天指我为水火之人,曹操也是,我急,我宽大;用暴力,我用仁;与我同在,我与忠诚同在;每当你违背它时,事情就会成真。 “小米相当于刘备,汽车工业相当于曹操。 如果不是与汽车行业形成对比,雷军领导的小米在汽车行业又要怎么生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