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获悉,中金公司发布研报称,中国货币交割可能进入新阶段,信用货币重要性下降,财政货币重要性逐步上升。 货币交付方式的转变不是短期现象,因为其背后是经济增长动能的结构调整,这更符合金融周期下行阶段经济结构变化的逻辑。 货币交付方式的改变意味着现有指标中应更多地关注社会金融、M1、贷款利率和民间融资利率,信贷增长的指示意义可能相对减弱。
中金公司主要观点如下:
**自金融工作会议以来,货币政策的制定发生了一些变化。
2024年10月底,**财务工作会议提出,要准确抓好和盘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1月27日,央行发布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更加关注存量贷款持续有效性”。 央行在货币政策报告中还指出,货币**与名义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应“从长期的跨周期角度”来观察。 2024年12月8日举行的政治局会议也略有改动,定下了2024年货币政策的基调,指出货币政策要“精准有效”,而在2024年12月的政治局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上,货币政策的表述是“精准有力”。
该行认为,盘活存量资金使用效率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反映,如金融周期呈下行趋势,资本配置从原来效率低的地区向效率较高的地区转移。 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信贷货币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财政货币的重要性逐渐增加。 在《货币变迁重塑市场结构》一书中,该行提出,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货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24年到2024年,外汇占比逐渐提高,例如,海外净资产对本币供给的贡献从2024年的20%上升到2024年的67%,超过信贷成为中国货币供给中最重要的渠道。 2010-2024年,信贷供给成为货币输送的主要渠道,信贷对M2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79%,而海外净资产的贡献率仅为8%。 2024年以来,尽管信贷在货币供应中的力量仍然很高,但金融的作用明显增强。
货币投放方式的改变未必是短期现象,因为它背后是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动能。
从2024年到2024年,外汇在货币供应中的作用持续上升,与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相对应。 当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增长,进入世界一流组织的影响叠加在一起,出口增长迅速。 2010-2024年,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进程,信贷和房价的相互强化推动了金融周期的向上发展。 2024年以来,民营经济杠杆率快速上升得到遏制,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经济增长更加高质量。 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指出,“债务驱动经济增长效能下降,房地产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加快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增强”,明确指出“信贷增长本身需要适应经济增长,逐步提质换档”。
随着过去支撑信贷增长的金融周期进入下行阶段,房地产动能减弱和地方债务化解将拖累信贷增长。 12月10日,《经济**》社论指出,“一味坚持短期'同比增长',不仅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而且可能造成'虚增'和'闲置',甚至透支中长期增长潜力。 ”
在现有指标中,可能更需要关注社会金融、M1、贷款利率和民间融资利率对经济的指示性意义。
就市场而言,要把握金融数据的新特征,一方面要包括财政扩张,另一方面要关注盘活存量的可能体现。 该行认为,在“体量”层面,需要关注社会融资规模和M1增速。 该行认为,社会融资规模可包括盘活存量的两类行为,一是以专项再融资债券置换存量贷款,二是以贷款核销方式盘活存量贷款此外,社会金融还直接涵盖金融融资。 之所以关注M1,是因为M1是法人单位的活期存款,是企业部门用于交易的存款,M1在存款总额中所占份额的增加,反映了用于实物交易的货币部分的增加。 除综合指数外,**指标主要关注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民间融资利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