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我被妈妈自我感动的奉献精神感动得情绪崩溃,连上班都去不了”的帖子在网上疯传。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这张海报如此悲痛?
原来,发帖人的母亲要去她所在的城市看望她的女儿,问她是否想从家里带一些猪肉。
女儿明确表示她不需要,母亲同意了。
第二天,妈妈说她从菜市场买了10斤猪肉冰柜,女儿又说她不需要,但妈妈好像不听。
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母亲问女儿,如果她的行李箱里有猪肉,她会不会超重。
女儿再次强调,一定不要带,这么久的飞行,肉会变质的,妈妈再次答应了。
结果,出行当天,母亲检查了行李,打电话给女儿**说:她带了15斤猪肉,没有超重。
那一刻,我女儿说,她感觉脑子里有什么东西在爆炸,她非常痛苦和愤怒。
在她20多年的人生中,她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一直被忽视,她的母亲总是以爱她的名义做一些令人窒息的事情。
她回想起过去的经历,发现母亲的这种行为不止一两次,而是贯穿于她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给女儿报了10所补习班,然后骂她浪费钱,但女儿根本就不想上补习班,整个上学日都没睡个好觉
女儿说想吃素包子,妈妈也答应了,可女儿放学回家,她咬了一口包子,嘴里全是僵尸肉
女儿想吃西红柿做卤面,妈妈问要不要放一勺冷冻僵尸肉做的牛肉汤进去,女儿拒绝了,但妈妈还是放了
妈妈问女儿要不要给她送点牛肉,女儿说不行,但她还是收到了一盒80斤的冷冻僵尸肉,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拖到楼下的垃圾桶里。
*:在豆瓣网友的评论区,有人尖锐地指出了这位妈妈的问题:
她的很多努力都不是你需要的,她认为你需要,她希望你配合她接受这些,如果你不接受她,她会骂你。
表面上,她是给予者,你是接受者,但实际上她就像一个剧场,而你是任由她摆布的布娃娃。 ”
你试图和她交流,但显然,她拒绝和你交流,她沉浸在自己的叙述中,她沉浸在她给出的情节中,你应该接受。 ”
*:豆瓣网友。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父母,不懂人,拒绝沟通,沉溺于自我抚摸,喜欢操纵孩子,我觉得对你有好处,但我不去想你是否需要。
比如,第一次帮上小学女儿收拾书包的父亲,发现书包里有女儿自己写的**。
他没有称赞女儿肆无忌惮的想象力,也没有称赞女儿坚持写作的毅力,而是直接冲进女儿的房间,当着女儿的面撕毁了她写的30万字的手稿。
当女儿再次试图交流时,父亲只是淡淡地说,他会提出数学成绩,谈谈他会不会写字。
女儿当场倒下,父亲的脸依旧平静而轻松。
再比如,父亲觉得儿子被欺负了,一直疯狂地问发生了什么事,当他发现一个女教练在游泳池里教书时,他赶走了几个正在玩耍的孩子,让他们去别的地方玩水。
其中一个男孩的父亲一直在岸边焦急地看着,当男孩上岸时,他立即冲了上来:“女教练对你说了什么?”
男孩一点也不在意,只是说:“我不记得了。
这让父亲着急,不停地问女教练说了什么,最后惹恼了孩子,对着父亲大吼大叫:“我真的是!我不记得了!”
爸爸生气地吼道:“你连都不知道!!你被欺负了。
后来,父亲问其他孩子,但其他孩子不记得了。
他毫不留情地抱怨女教练,当被问到女教练说了什么时,他又傻眼了。
再比如,一位母亲擅自打开了女儿带回家的文件袋,但面对女儿的崩溃,这位母亲说:“你不是说你不能拆,你不是就拆了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
还有一位母亲,擅自打开女儿网购的筋膜枪,以为26岁的女儿买了个难以形容的小玩具,二话不说就揍了一顿女儿。
*:知乎网友和想让女儿报考当地迎新师范生的妈妈盗取戏曲录取通知书,阻止女儿入学......
在生活中,无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朋友之间、上司与下属之间,还是寻求者与被寻求者之间等等,这种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给予,往往上演。
这种“为了你好”的自以为是,其实是一种强迫性的情绪操弄。 名义上“对你好”,但潜台词却是用情绪绑架孩子“听我说”。
没有考虑对方的真实感受,更没有考虑对方的真实需求。 照顾好自己,把你认为好的事给对方,做你认为对对方好的事情。
付出后,你要多抱怨,让对方在快乐之前产生“亏欠感”,从而满足你的“牺牲感”。
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列出了这种操纵型父母的特征,例如:
*:《原生家庭》书封面 间接控制:经常把操纵伪装成关心,说“都是为了你好”和“我......因为我爱你“这句话;
直接控制:包含威胁、恐吓和侮辱。 孩子的意见一文不值,孩子的需求和欲望无关紧要;
当成年子女试图控制自己的生活时,他们必须付出代价——生活在内疚、沮丧、愤怒和深深的内疚中;
为了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他们会把孩子当成无能、无所事事的孩子
为了避免直接冲突,他会在别人面前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让别人告发他。
比起苦恨交加、总是喜欢谈牺牲的父母,从孩子身上抢冰淇淋的父母,可能更受孩子的喜爱,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
育儿来自父母,但不属于父母。
诗人纪伯伦在一百年前提醒说:“你可以给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
但总有父母克制不住自己的冲动,想要掌控孩子的生活,傲慢地认为孩子的选择远不如自己的安排。
我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里面有熊猫妈妈教宝宝爬树,宝宝在树上反复练习,爬上爬下,跌倒爬上爬,树下总有一个妈妈在等着它。
*:妖怪图片 有一天,树下的熊猫妈妈看到宝宝灵活地爬上高高的树枝,转身就走。
也许,他们这辈子再也见不到面了,因为大熊猫是孤独的动物,各有各的领地,不会轻易离开。
当确定宝宝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时,熊猫妈妈转身独自行走,只留下一个磕磕绊绊的后退。
因为,放手太难了。
世上有那么多种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但只有父母的爱才开始指向分离。
龙英泰道:“所谓亲子游戏,只是说你和他的命运,就是这辈子,这辈子,不断地看着他的背影。 而且,他背着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你不用追。 ”
放下生命,这是自己决定的,是父母能给孩子成长的最好的礼物。
文章**来自公益中国网: *出处已注明,版权类别已正式授权,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