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绿色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未来绿色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需要伴随着有效的生产组织。 适应性人力资本积累模式不仅是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绿色就业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适龄人口是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主要参与者。 短期内,中国经济有望回暖,就业率有望改善从中长期来看,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重要,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框架,可以预见,绿色经济将为新消费模式的形成和新就业的供给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这是形成绿色就业体系的关键时期。
目前,通过研究如何积累适应低碳生产模式的人力资本,使拥有这种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在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过程中,能够实现适应性保护和发展,是构建绿色就业体系的突破口。 先前的研究表明,积累人力资本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对个体工人和家庭健康的投资、正规学校教育、在职人员培训、就业机会的迁移以及“边做边学”。 在此基础上,分析绿色就业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式,为构建绿色就业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首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优化就业选择。 在人力资本理论中,对健康投资的研究不仅包括医疗和保健,还包括与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相关的健康投资,如饮食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因此,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对劳动者健康的投资。 同时,拥有充足家庭成员和健康资本的劳动者对未来的担忧较少,更倾向于关注与职业兴趣相关的长期就业需求,如职业发展、工作适应性、个人兴趣等。 总之,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积累健康的人力资本,为生产活动创造条件。
其次,学校教育中的绿色经济教育是在低碳约束下积累专用绿色人力资本的有效手段。 作为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获得绿色技能的工人可以有效促进新生产模式下生产率的提高。 将教育与绿色经济联系起来的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试图在“绿色就业倡议”的框架内将劳动力市场对绿色技能的需求与教育结合起来。 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劳动经济学“教育资源配置-人力资本供给-就业”的研究路径没有改变,但其内容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因此,学校教育中的绿色经济教育既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起点,也是着力点。
第三,在职培训是弥合绿色就业人力资本需求和其他领域跨岗位的载体。 在2024年版《职业分类词典》中,绿色职业占职业总数的8%。 传统的绿色职业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废弃物利用、新能源研发等领域。 未来,绿色职业将不断扩大和增加,绿色评价、绿色职业从业者人事管理、低碳生产管理、碳交易审计、低碳生活顾问等新职业将大幅增加。 有学者认为,只要工作致力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就可以归类为绿色职业。 事实上,绿色岗位并非绿色专业人士所独有,上述很多岗位都可以与传统岗位挂钩,需要在现有岗位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或迭代。 因此,培养这些以传统专业为基础,能够与绿色专业岗位对接的在职人员非常重要。
四是引导接受过绿色教育或绿色培训的劳动者合理迁移,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溢出。 移徙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部门之间的移徙,即“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经济部门”之间的流动。 事实上,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下,存在着劳动者从“传统非绿色经济部门”向“现代绿色经济部门”迁移的过程。 另一类是地理移民,其典型特征是城乡移民,农民工增量数据的下降意味着城镇化进程正在下降。 因此,第一类经济特征的移民将是未来移民的主要模式。 通过补贴、行业协会引导、社区宣传等多种方式,实现劳动者从非绿色部门向绿色部门的分批、分类迁移,促进人力资本合理配置和人力资本价值优化。
第五,在绿色岗位和许多转型岗位上“边做边学”是积累绿色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 如果没有挤出效应,如果低碳经济继续增长,就业数量就会增加,就业质量就会提高。 然而,这种关系不是线性的,随着低碳消费的不断增加和低碳生产的扩大,低碳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协调最终会在均衡水平上实现。 这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在生产绿色产品和提供绿色服务的同时,将继续积累经验并从经验中获取知识。 要做好长期特色“边做边学”的准备,如在高校实施“绿色产业导师进课堂”,让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提前接受实践教育;企业在进行岗前培训时,提前探究企业绿色岗位需求,采用分级培训。
总之,构建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绿色就业体系是优化就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双碳目标不仅是一种资源约束,更是一种强制机制。 未来,不断升级的绿色消费需求需要与有效的生产组织相匹配,而适当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式不仅是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点。 有鉴于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人力资本积累为基础,构建绿色就业体系。
一是要同步推进环境治理,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一方面,重要的是要让工人和相关部门意识到,环境保护不是挤占工作岗位,而是投资于健康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要提高公众健康消费意识,通过金融手段、文化宣传等一系列措施引导消费向绿色转型,进而借力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升级,实现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就业。 其次,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绿色就业目标的实现在人力资本供给侧,即教育机构,既要培养敬业的绿色人才,又要培养通用的绿色人才。 除了在环境学科中增加绿色专业外,还需要将绿色教育嵌入各个学科和专业,以构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术人才库。 三是要做好关键期和窗口期的绿色技能培训,实现“双碳”目标,尽量减少“技工”替代现象,最大限度降低绿色转型带来的就业压力。 四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合理配置人力资本。 充分发挥市场手段,使职工顺利完成从非绿色部门向绿色部门的有序迁移。 实行多主体治理,采取低级保护,为暂时无法流动的劳动者提供过渡性就业和失业救济,降低因技术挤出和培训不足而失业的风险。 五是建立绿色技能学徒制,充分发挥“边干边学”的实效,缓解就业需求变化引发的用工结构性矛盾加剧。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计划项目“低碳约束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青年就业的影响研究”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