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确实进入了重担前行、翻越障碍的关键时期,绿色转型确实要有足够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12月11日,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例行政策吹风会上表示。
我国已经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煤源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但同时,刘炳江也指出,我国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以重污染为特征的表现仍频频频发。
11月30日,《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实施,这也是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我国发布的第三个“空气十大”。其中,明确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产品绿色升级等9项重点任务; 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清洁低碳高效能源;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体系。
然而,通过产业转型改善空气质量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较好的平均天数比例为85天1%,下降12个百分点,污染严重及以上天数平均比例为16%,同比增长0.%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增加37%。
今年全国各地的空气质量有所波动,但坦率地说,稳定在这个水平上大大增加了对未来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的信心。 刘炳江指出,从气象条件来看,今年全国共发生沙尘天气过程17次,是近十年来最多的。 另一方面,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也比较大。 火力发电量增加57%,10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7%,加工量增长112%,道路客运量和公路货运量各增加235% 和 82%,经济活动量的显着增加导致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
对此,刘炳江表示,《行动计划》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量化指标。 例如,由于 PM2 现在正在发生5 污染过程主要由氮氧化物驱动,因此《行动计划》提出到2024年,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以上。
此外,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无论是煤炭消费、钢铁生产、有色金属生产,还是加工能力、发电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导的交通运输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刘炳江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今年的空气质量确实有小幅波动,但这种波动是正常的,这恰恰反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蓝天保卫战”既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记者 向佳颖)
*:经济信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