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经常建议一些家长在辅导中“放开”孩子,很多家长会觉得我太严格了,他不听话,那我就放手了,他就更不可能好好学习了,写作业要看心情,手机不离手, 这对孩子有好处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父母在放手过程中的误区
什么是“放手”?为什么要“放手”?
放手就是让孩子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赋予他们自己做决定事情的权利,让孩子对自己的问题负责,从而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孩子更好地对自己负责。
那为什么他之前会为孩子打理一切,孩子愿意让他为他安排一切,但突然有一天情况发生了变化?
因为十八岁之前的孩子处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阶段,所以每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是不同的。 在青春期前后,孩子们变得更加独立和自我意识,并开始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想法。 这时,很容易发现孩子开始拒绝服从,关上门,避免交流。 这也是父母要学会“放手”的原因之一;
其次,只有学会“放手”,善于“放手”,孩子才能真正如愿以偿地成长。 家长可以试着放下小事,逐渐增加孩子的自主性。 比如外出吃饭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选择吃什么,做家务的时候,让孩子参与分配和劳动,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参与程度,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父母在早期保护得越好,孩子后期应对外界的能力就越差。 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不要过于顺从,被捏成软柿子(比如被学校欺负);不要太叛逆,成为所谓的“叛逆”孩子。
我们刚才讲了很多孩子在应该“放手”的时候,对孩子的成长存在很多隐患,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环节呢?
首先,放手≠放手
放手是父母带着爱和关怀,在关注孩子行为的同时,不随意干涉,当孩子发出求助信息时,能及时出现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孩子感到信任和安心放任就是根本不关心孩子,不关注,放任自流,孩子感到被抛弃和排斥,这对孩子是有害的。 比如孩子很晚还在玩手机,家长不关心也不提醒,第二天起床晚不上学,不去就不去,会盲目容忍孩子的错误行为, 这被称为自由放任。这种放任自流,有一种惩罚和愤怒的感觉,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他,放弃自己,不会努力学习和生活。
解决的办法是告诉孩子:我相信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时间,快该玩的时候上床睡觉了,明天太晚了就醒不来了。然后离开孩子的房间,给孩子信任,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间。
第二,没有真正的放手
“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应该是一堵墙,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随风抚摸、散射光。 ”教育是一场盛大的告别,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懂得放手,而在放手之前,这份爱就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里,给予他们无限的动力。
当孩子离经叛道时,及时引导,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孩子远在天边时就地等待,从而过好自己的生活。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的焦虑更多来自于自己,他们为孩子承担了很多责任,生怕孩子犯错,但“不摔跤怎么学会走路,不吃苦怎么知道生活的艰辛”,所以学会放手,善于放手,对父母来说是重要而必不可少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