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廷阳 |北京报道。
2024年,首次公开募股**(IPO)失败的公司数量和募集资金数额均超过2024年。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从2024年初到2024年12月25日,共有244家企业IPO失败,拟上市募集资金2301亿元。 2024年,IPO失败211只,融资总额1448亿元。
近五年来,企业上市成功率逐渐下降。
在过去五年中,IPO失败的公司数量有所增加。
2024年、2024年和2024年,IPO失败数量分别为32、38和156,2024年和2024年均超过200。同期新上市数量变化不大。 过去五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203家、432家、524家、428家和309家。 如果以成功上市公司数量为分子,以成功上市公司数量与亏损公司数量之和为分母,简单计算出近五年上市企业的成功率,分别为%和56%。 从数据来看,近五年上市公司成功率逐渐下降,2024年上市公司成功率降至最低。 56%的上市成功率意味着2024年将有1家公司成功上市,基本对应1家公司上市失败。
2024年,证监会多次表示将严格把关“入口”。 2月24日,中国证监会回应全国人大建议,表示将提高审查透明度,不断提高发行上市的可预见性。 在严格把控“入口门槛”的基础上,构建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审核注册机制,实施“阳光审计”,进一步赢得市场信任。 5月,证监会相关领导在上市公司协会年会上表示,要推动全面落实一级发行登记制,严格控制市场准入,不断增强制度适应性,引导市场资源向科技创新企业更靠拢,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1月,证监会在研究推进贯彻落实首届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时表示,要不断完善和完善一级发行登记制度全链条监管,继续推进证监会机构发行监管转型。 交易所和派出机构,巩固交易所审计职责,加强行使公权力制衡、监督约束,坚决把控资本市场“入口大门”。
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倒闭公司数量增幅最大。 在这244家公司中,拟在深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北交所上市的公司数量分别为120家、85家和39家。 与2024年相比,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数量增加了39家,在深交所和北交所挂牌失败的公司数量分别增加了4家和减少了2家。
从行业来看,亏损企业数量排名前两位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软件和信息技术,分别为45家和22家。 制药业和化学原料制造业并列第三,均为19家。 与2024年相比,这四个行业亏损企业数量的变化分别增长了41%、下降了24%、增长了73%、增长了36%。 医药制造业的亏损公司数量增幅最大。
在注册制下,企业上市的步骤是提交上市申请,被交易所受理,交易所查询审核,审核通过后向证监会注册,注册成功后发行**募集资金上市。
在2024年未发行的244家公司中,从上市步骤来看,有的自行撤回发行申请,有的取消审核,未通过交易所审核,包括被中国证监会终止注册。
在未能通过交易所的公司中,制药和医疗相关行业最多。 在244家未能上市的公司中,有9家被交易所否决,其中两家与医药医疗有关,分别是浙江泰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美科技”)和北京诺康达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康达”)。
泰美科技和诺康达在交易所审查中停了下来。
太美科技和诺康达的上市步骤已止步于交易所的审核阶段。
太美科技主要销售药物临床研究、药物警戒、医药营销、定制软件等领域的软件及服务产品。
太美科技连续4年亏损。 从 2018 年到 2021 年,他们输了 18亿元,39亿元,52亿元和48亿元。 同期,公司全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为净流出,2018-2024年累计净流出近5亿元。 2024年,这一局面并未扭转,业务活动继续外流17亿元。
泰美科技招股书披露,拟投资20亿元的4个项目无办公空间,需斥资7亿元购买2个60,000平方米的办公楼。 该交易所询问该公司“购买写字楼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是否是对房地产行业的变相投资”。
在太美科技的复盘阶段,上交所重点关注公司持续大幅亏损的原因、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影响盈利能力的因素变化以及未来销售增长的可持续性。 上交所认为,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未充分披露有利于投资者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不符合相关规定,终止审查。
让我们看看Noconda的上市之路。 公司是一家集药物制剂、药学研究、临床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发服务企业,曾三次未能上市。
诺康达于2024年4月首次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今年6月,上交所启动现场监管。 同年7月,公司撤回上市申请。
Noconda也受到了交易所监管机构的警告。 2024年4月,交易所发现诺康达的第二大客户与其存在关联关系,该客户贡献了诺康达2024年至2024年销售收入的18%,双方签订的合同构成关联交易。 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既未披露关联方关系,也未披露关联交易,属于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违反相关规定。 鉴于公司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文件,终止发行上市审核程序,相关不利影响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上交所酌情给予监管警告。
第二次,2024年8月,诺康达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中介机构认为,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标准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第三次,即2024年6月,诺康达深创企业板上市申请受理,公司拟募集75亿元。
诺康达上科创板时,报告期为2016-2024年,每年净利润分别为602万元、3504万元、7758万元。 利润逐年上升。 公司上岸创业板时,2024年至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2561万元、2250万元、5922万元、841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震荡之间,公司2024年净利润为7758万元,2024年净利润为2561万元,大幅下降67%。
深交所要求诺康达结合客户变更、合同履约情况,说明撤回申请材料后业绩大幅下跌后业绩大幅上涨的原因和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利润调整或虚假履约的情况。
2024年7月20日,深交所对诺康达进行了复审,问题包括两份声明的主要区别和原因、前一份声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情况、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经审议,公司未充分说明业绩大幅波动的原因和合理性,以及与部分客户交易的商业合理性。 深交所认为该公司的申请不符合相关规定,终止了复审。
交流提醒:重点关注药企推广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诺康达被上海证券交易所给予监管警告,公司首次上市时负责中介机构的律师也被上海证券交易所警告。
对于中介机构,上交所也给出了指导。
2024年7月28日,上交所在审核中提醒中介机构,医疗企业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往往较高,促销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备受市场关注。 对于医药、医疗器械企业的销售推广活动,应重点关注各类推广活动的合法合规。
2019-2024年,医药制造业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制造业上市公司31个行业中最高,在21%-25%之间。
在2024年撤回上市申请的19家上市药企中,有9家在2024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了医药制造业平均水平。 在上交所催促之前和之后,有四家公司撤回了上市申请。
7月28日,在上交所发布催示的当天,荣盛药业撤回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申请前一天,即7月27日,两家公司撤回了申请,即立洁迅撤回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申请,启辉药业撤回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申请13天前,即7月14日,汉王药业撤回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申请。
在这4家企业中,汉王药业的销售费用最高,高达2家92亿元,高于其他三家公司的总价值。 该公司2024年的营业收入仅为其他三家公司总和的60%。
汉王药业2024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0%,远超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21%至25%)。 在公司的销售费用中,市场开发费用占绝对多数,达到80%以上。 2020-2024年,公司市场开拓费为228亿元,242 亿和 245亿元。
据汉王药业介绍,公司的产品需求主要取决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对相应产品疗效和安全性特性的认识,公司需要向医护人员和患者开展宣传活动,介绍产品的特点和优势,加强相关人员对公司产品的认知。 公司聘请推广服务商协助产品推广,支付市场开发费用。
汉王药业75%以上的市场开发费用为推介会费。 2024年、2024年、2024年,公司费用分别为17亿元,21 亿和 21亿元。
汉王药业表示,本次推介会分为区域推介会和科室推介会。 区域推广将分为省、市、县,由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和药师人员对产品进行推广讲解科室的推广主要由医院科室联动,向医护人员介绍公司产品的特点,引导他们正确把握产品的用法、适应症和治疗流程,从而正确使用公司产品。
据汉王药业统计,2024年将举办2149场区域推介会,平均每场比赛43人,平均费用为022万元,共2个4亿元。 召开部门会议331次,平均每场比赛14人,人均成本为009万元,共计404万元。
汉王药业表示,无论从会议频次、平均参会人数、平均成本等方面,均在同行业上市或拟上市药企的合理指标范围内。
汉王药业上市岳康药业(688658SH)、汇宇药业(688553SH)相当于同行业企业的推介会。岳康药业2024年共召开学术会议5033场,平均83人,费用12人54亿元;部门会议共2768次,平均每场34人,费用为1人85亿元。 2024年,汇宇药业共召开1次部门会议、市级会议、区域会议和大型会议3104万游戏,共30个860,000人参加。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查到了岳康药业招股书的数据,与汉王药业所称数据一致。 岳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登陆上海科创板,2019-2024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43%-47%之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查看了汇宇药业2024年3月发布的第二轮询盘文件回复,与汉王药业发布的数据一致。 汇宇药业全年平均每天召开36次会议。 汇宇药业于2024年12月登陆上海科创板,2019-2024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47%-52%之间。
责任编辑:郭继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