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深处
由王晓伟撰写。
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在高度繁荣的物质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外在事物所累,“想要”回到相对贫穷的过去,回到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中。
为什么柴火炉做饭比燃气灶更香?
为什么自行车似乎比汽车承载更多?
为什么炉子比加热器暖和?
这种前世的浪漫想法值得一玩。 作者王晓伟琢磨着一种恰当的描写生活的方式,从怀旧的意象中梳理出自己的内心,通过自己的经历和长辈的回忆,回顾十年来我们熟悉的科技文物(俗称“物”)是如何诞生和消亡的,并试图解释为什么物品在前几年如此珍贵, 就好像他们是家庭成员一样,现在这些物品变成了纯粹的商品,只剩下干瘪的物品的使用价值。
本书讨论的很多技术对象都是“70后”、“80后”、“90后”的共同记忆,有些是比较简单的设备,比如电视、手机,有些是与生活直接相关的,比如住穿、吃。 作者以技术哲学为基础,打破学术界与文学界的隔阂,以物为主角,描绘了一段我们共同走过的集体历史。
从文本中选出的读物。 序言(摘录)。
抬头看老人,低头看孩子,让一个中年男人的眼光拉得极长,触及生死,于是心理上逐渐脆弱,容易流泪。 上次回家时,我看到家里的老人渐渐离去,祖屋也在风雨中坍塌。 在我最模糊的记忆中,老房子都是用泥土和砖块砌成的,上面覆盖着茅草,最终消失在烟尘中,完全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觉得这个世界是恶意的。 小时候,我总是期待长大,觉得这个世界属于我,常常充满善意。 大人们看到你就笑,过年就送糖果,大家都奉承你,夸你聪明的孩子。 现在不一样了,我整天奉承自己的孩子,看着一些人变老,看着很多东西枯萎。
但是,我不想问生命的意义,尽管这似乎是中年人的必答题。 每次去机场,都能看到以《幸福之路》《大宝讲人生》为卖点的书籍,甚至连人民大学图书馆借阅清单上的第一名,就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询问生命的意义似乎很时髦。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幸福的生活是什么,可能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就像问一个男孩在怀孕期间的感受一样。
生活不一定是有意义的。 我们不能问我们想问什么,我们必须在生活中有所作为。 质疑生命的意义,往往是一件很狂妄的事情,无非是为了证明自己值得享受生活。 根据我的观察,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人生的意义就是赚钱,他或她通常会做或做很多事情;如果一个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他或她不是你的老板,很可能他被冤枉了,需要自我确认。
如果你不是特别自恋,你会承认生活不需要意义,生活可能需要被描绘。 每个中年人的任务,如果他或她足够认真,就是描绘生活。 不要强迫性地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意义,然后试着总结它,并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这些努力可能是徒劳的,都是为了证明你是值得的。 事实上,很多不喜欢装深的人,都是在试图描绘生活,而不是总结生活,这在怀旧的画面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短**平台上经常能看到各种怀旧笑话,小红书上充斥着各种怀旧帖子。 一把旧椅子,一只小黄狗,外面淅淅沥沥的雨,老人在家做针线活。 舒缓的小提琴声响起,下方有无数的追随者,纷纷涌出。
这给人的印象是,在当今物质高度繁荣的世界中,人们更愿意回到相对贫穷的过去。 当然,我清楚地知道,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回到过去,只是意味着他们真的“想”回到过去。 这种对前世的浪漫想法特别有趣。 想要回到过去的部分原因是我想年轻而不必承担现代生活的代价。 除了这个懒惰的想法之外,回忆过去还有一个不错的部分。
这个体面的部分在于,今天的人们总是厌倦了被外在物品的负担,厌倦了得到衣食住行和很多东西,他们想回到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中去。 对更多的事情感到厌倦是一种反常现象。 10年代的人也需要这些东西,电器这个基本品类在当时逐渐流行起来,但并没有那么无聊。 每次添加一些东西,它往往会令人振奋一百倍。 过去,我看了100所学校的电视,越看越热闹。 现在大家都在守护着大银幕,常常感到孤独。 这种孤独感的元素非常复杂,需要细致的心理化学分析才能清晰地描绘出来。
我一直在想一种方法来恰当地描绘我的生活,以帮助我理清我的心。 为什么你如此想念过去的物品?为什么自行车似乎比汽车承载更多?为什么柴火炉做饭比燃气灶更香?为什么炉子比加热器暖和?现存的描写生活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写回忆录。 这种方法的门槛比较高,回忆录不是一般人能写的东西,一般要到一定程度,退休后自己口述,交给秘书写。 我还不够老,也不够成功,没有一个秘书来使这种写作方式无法实现。 另一种思维方式是以学院风的风格写,从旁观者、第三人称的角度描绘故事和生活。
来源:视觉中国
在大学教授科学技术哲学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有见地的想法,在我的阅读范围内,我试图从物体的角度描绘生活。 海德格尔写了锤子,伯格曼写了壁炉,阿多诺写了收音机,鲍曼写了快餐,阿伦特写了洗衣机,鲍德里亚写了汽车,费耶拉本德写了自行车,斯特拉瑟写了冰箱,江户写了电视......这些人试图用一种新颖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历史,他们的核心洞察是指出,人的主体性是在与事物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的。
但我不打算写一本哲学专著,我尊重表达的障碍,学术和散文都有自己的基调。 但是,可以吸收一些哲学观点并将它们熔化到熔炉中,以观察伴随我们的各种物体。 法国哲学家拉图尔曾写过一本书,叫《重组社会:演员——网络理论导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该书指出,要描述一个行为的发生,不能只把人看作主体而忽略事物,而要把人和事物放在对称的位置上,观察行为是如何通过人与物等一系列参与者的互动而形成的。
可惜的是,没有一本通俗的书,把事物当成主角,描绘出我们一起走过的集体历史。 只写人为主角的方式,略带自恋,有点生命力歧视。 人是最有活力的,所以他们必须成为主角。 动物的生命力略低于寓言行为的生命力。 该项目毫无生气,不值得一提。 这不太公平,对象似乎从来都不是戏剧、故事的核心。 它总是隐藏在背景中,被使用和操纵,我打算写一本以物体为主角的小书,作为描绘生活的一种方式。
作者:文:王晓伟 编辑:金久超 编辑:朱子芬。
*请注明本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