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何良何利2024年度颁奖大会于12月18日在北京举行,共有56名科技工作者获奖。 “神舟之父”、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齐法云院士荣获“科技成果奖”,32人获得“科技进步奖”,23人获得“科技创新奖”。
今年,上海再创佳绩,共有5人获奖,占全国的8%9%。其中,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俊波、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景一鹏获得“科技进步奖”,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海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执行院长卢朝阳,王淑群, 上海航天装备制造厂班组组长,荣获“科技创新奖”。值得一提的是,王树群是首位获此殊荣的高技能人才,也是本届56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大国工匠”。
从技校学生开始,我们用工匠之心铸造航天重武器。
何良何利**是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兴、梁家柱、何添和李国伟共同捐资4亿港元,于2024年在香港注册科学技术奖**,其宗旨是奖励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成就,鼓励科技工作者攀登高峰。 截至目前,何良和李累计奖励了1582人,成为中国社会科学技术奖项的成功典范。
今年,何良何利**首次将劳动力中的高技能人才纳入奖项范围。 上海航天装备制造总厂***对接机构负责人、特技师王树群成为首位入围该奖项的一线工业技师。
时钟拨回到12年前,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靶车的“太空之吻”,有王树群一行团队的贡献。 为保证两架飞机交会对接的顺利完成,王树群一行团队积累了150万条数据,攻克了对接机构对接锁系统“刚柔耦合”调整的最大难点。 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七号,再到天宫、天舟、天河核心舱,王树群团队的对接机构已经圆满完成了30次交会对接任务,用工匠之心铸就了多件航天重兵器。
知道自己获奖后,王树群有些惊讶,但觉得自己更幸运了。 出人意料的是,在上海所有何梁何利**奖获得者中,有130位是中科院院士和中科院院士,占比74%,而他的职业生涯起点只是一名技校学生;好在赶上了国家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好时代,手中的技艺有施展的空间,有机会带领一批工匠打造国家重要武器。
与时代共鸣,产业工人也是创新的先锋。
何良何利**奖将职场中的高技能人才纳入奖项范围,是其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该奖项生命力的延续。
王树群对产业工人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有自己的理解。 他说:“过去,掌握一门手艺或许能管理十年、二十年,但现在短短三五年,产品就会迭代好几遍,产业工人没有创新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以航天事业为例,近五年来,中国围绕运载火箭进行了100多次发射但是,我国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才实现了前100次火箭发射。 这意味着,过去一线航天工作者或许能“一招吃遍天下”,但现在需要不断学习,习创新,才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与此同时,高技能产业的劳动者在科技创新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诺贝尔奖虽然没有颁发给一线产业工人,但受到那些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人的高度评价。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与她的导师一起因对激光啁啾脉冲放大装置的技术改进而获奖。
在王树群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技能人才与工程师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在现实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从1到100”的价值并不逊色于“从0到1”。 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既能手握扳手制造零缺陷产品,又能将规则和创新技术归纳到科技人才奖励范围的复合型人才纳入大势所趋。
拓宽人才推荐渠道,让更多的科研工匠登上创新舞台。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技能专家、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工匠......王树群的成长之路伴随着各种荣誉,包括202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王树群看来,这是对产业工人自信心的巨大推动和巨大激励。 “工业发展既需要绘制蓝图的科学家,也需要将蓝图变成现实生活绘画的一线工人,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创新者。 ”
为了增强科研工匠的获得感,上海经常生产新的。 在今年的上海科技节“科学红毯秀”上,科研工匠的面孔首次亮相,许多知名的科技进步都凝聚在他们的努力背后,却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 为拓宽人才推荐渠道,去年以来,市科协开展了“上海市优秀工程师”树选活动,从而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工程创新,与科学家共克重大科技难题。
奖项是邀请年轻产业工人攀登的舞台。 如今,王树群最引以为傲的是,他带领的队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这些把青春和汗水洒在“大国重兵器”上的科研工匠,理应登上更多的舞台,被大众追捧和铭记。
作者:沈雨莎。
文:沈虎沙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沈玉莎 责任编辑:任全。
*请注明本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