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脑血管造影(DSA)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是一种微创脑血管介入方法,可以清楚地显示颅内外各个层次的血管和侧支循环, 并评估有无脑血管狭窄、闭塞、动脉瘤、畸形或血管畸形、脑静脉是否异常等,是评估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它可以全面、动态地观察脑血流状态和血管的具体情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脑血管造影是指在股动脉或桡动脉(通常为右动脉)放置动脉鞘,通过动脉鞘放置合适的导管,并在导丝引导下注射含碘造影剂。
然后通过计算机辅助成像系统形成脑血管系统的动态图像,称为脑血管数字减影对比 (DSA)。
随着CT、MRI等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的出现,DSA主要用于评估脑血管异常。
目前,CT动脉造影(CTA)和磁共振动脉成像(MRA)基本可以获得头颈部血管的完整图像,但DSA可以动态观察脑血流和侧支循环,可以更清晰、更全面地评估血管和血流,并能同时完成干预**,这仍然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替代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穿刺方法有 3 个部位,前 2 个是最常用的
经股动脉(最常用),
经桡动脉(不太常用),
肱动脉(不常用)。
动脉穿刺示意图:
经股动脉穿刺的优点:由于股动脉粗而直,定位方便,穿刺成功率高,操作简便,经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
缺点:长期卧床休息,下肢24小时固定,长期固定会使患者出现腰酸背痛、不便、排便困难等缺点,术后并发症是概率事件,如腹股沟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甚至腹膜后血肿(严重者可发生休克)。
经桡动脉穿刺的优点:
首先,它易于操作。 导管相对容易定位足弓的分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其次,患者舒适度更好。 脑血管造影通过桡动脉入路进行,患者检查后无需卧床休息,可立即活动。
第三,桡动脉比股动脉浅,不靠近任何在手术中容易受伤的关键结构。
此外,由于手部存在双重血液**,对桡动脉的直接损伤(如血栓形成或夹层)的损害较小。
缺点:医生的习曲线较长,但经桡动脉入路比经股动脉入路稍难执行。 虽然有专家认为风险略低于股动脉,但经桡动脉入路也与多种并发症有关,如桡动脉痉挛、闭塞、穿孔等,可能导致前臂血肿或骨筋膜室综合征。
不太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形成。
脑血管景观如下。
STR-基底动脉 DSA 图像(前外侧)。
看看真实的术中运动图像(加倍**)。
适应症:怀疑血管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疾病**;
怀疑脑静脉病变;
颅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检查(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等);
头面部出血性肿瘤的术前检查;
了解颅内占位性病变中邻近血管的血液供应与某些肿瘤的定型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血管介入治疗之前,确定血管病变特征与周围血管之间的解剖关系
急性脑血管疾病需要动脉溶栓或其他血管内疾病**;;
** 头颅、面部和颅内血管疾病的后检查。
禁忌症:对碘造影剂过敏或不耐受;
介入器械过敏;
严重的心脏,肝和肾功能不全;
穿刺部位局部感染;
并发脑疝。 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在个体化的基础上获得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术前准备:手术前一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剪指甲,不要戴耳环、手镯、戒指和吊饰。 晚上给病人换衣服,不要穿内衣,**
手术当天无需禁食,但不宜吃太多(常规食物量的1 2 1 3),也不要吃太多产气食物,如牛奶和面包。 如果您感到不适或月经来潮,请立即通知您的医生。
术前,医护人员应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做好皮肤准备,指导患者排空膀胱,必要时导尿管,建立至少一条左上肢静脉通路,并将患者送至介入室。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应随意移动手术肢体。 在手术过程中监测了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和脉搏血氧。
术后处理:拔除鞘后手动按压仍是封堵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最重要方法。 加压时间一般为10 20 min,用弹力绷带交叉加压包扎,沙袋继续加压穿刺点6 8 h。
在加压过程中,定期观察敷料的干燥情况,伤口有无渗出肿胀,足背动脉脉搏,以便及早发现出血等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患者处于仰卧位,下肢固定在穿刺侧24 h。
桡动脉穿刺部位切除后,可采用手法加压或加压止血。
建议在脑血管造影后使用"水合"促进造影剂排泄。
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以及失语、肌无力、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及时治疗。
并发症: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包括神经系统并发症(斑块脱离、栓塞、脑梗塞、动脉瘤破裂等)、局部或外周血管并发症(动脉夹层等)、穿刺部位并发症(血肿、假性动脉瘤等)、造影剂并发症(造影剂过敏等)。
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达130%~2.63%。
它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和手术时间密切相关。 健康越冬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