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戴上“智能头带”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吗?
王莹. 根据**报告,某小学在课堂上为学生佩戴名为“福思头环”的脑机接口装置,监控学生的注意力:“头环”会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评分,并监测他们在课堂上是否分心;数据将实时上传到老师的手机上,老师会分发给家长。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一些学校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课堂,并实施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针对性教学。 然而,正如智能校服和人脸识别技术引入校园引发争议一样,这款会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头带”也引发了广泛的质疑。 究其原因,这些新技术在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侵犯学生隐私、泄露学生信息的安全隐患。
就这个智能“头环”而言,数据会通过网络实时上传到老师的手机上,然后老师会给家长打分,谁能保证在上传和**的过程中,学生的相关信息不会被非法窃取?如果学生因此遭受身体或心理伤害,学校将承担责任。
退一步说,是否有必要用这个智能的“头带”来监控学生的注意力?从报告来看,这种智能“头环”只能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评分,并监测他们在课堂上是否分心,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没有效果。 这种智能“头带”并非来自教育科技部门的权威论证,监测获得的数据是否可靠,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待验证。
另一方面,戴上像“口头禅”一样的监控头带,学生可以专心听课和学习吗?在笔者看来,学生戴这样的头带不仅不能提高注意力,反而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注意力,也称为注意力,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专注于某事的能力这是学生提高听力和学习成绩的重要能力。 注意力既可以是先天的差异,也可以是后天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注意力,相应地调整教学策略,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有效的培训,可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即使教师通过观察和监控准确地掌握了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分数,如果不采取行动,也毫无意义。 因此,学校不应使用智能“头环”来监控学生的注意力,而应加强研究,引导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就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言,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深入研究。 例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呈现中,如何新颖有趣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问题情境和课堂语言方面,如何用简单的术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创造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程的开发和运用中,如何生动活泼,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一项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需要得到教育、科技等部门权威的认可,严格规范,科学引导,才能完成科学与伦理的双重考验。 笔者并不反对在学校引进和使用智能技术,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各长各得其长,避其短。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的交流和互动过程,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