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空前高涨,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普遍共识。
为深入了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课题组结合大数据监测和研究,发现专精特新群体所反映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产业链和产学研研究的协同创新需求更加迫切, 产业金融合作促进有效投资的需求更加迫切,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有效、高效的服务供给的需求更加迫切。两级加强存量,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产提质。
一、多方施展效果
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加强财资支持、完善梯度培育体系等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建立了涵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的多层次优质中小企业体系。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各方的共同培育和努力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涌现,蓬勃发展,成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张明牌。
一是“专、特、新”的数量和规模有所上升。 通过引导中小企业扶持强势产业、着力铸就专业、以创新赢得市场,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脱颖而出。 截至目前,国家已培育出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现有中小企业2万余家,专精特新小企业9余家8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约95%,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21家5万家,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专精特新”备受关注。 2024年9月,总书记亲自向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致贺信,对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提出了殷切期望。 202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倡议首次被写入《领导人宣言》,“专精特新”成为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的理念和主张。
三是“专精特新”成为热门目标。 上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各项指标表现优异,投融资价值更受行业和资本界认可。 截至2024年6月30日,A股上市企业中专精、专、专、新中小企业占比超过30%,达到1600家以上;上半年,新上市A股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10家,占全部新上市企业的近百分之七十。
四是“专精特新”加速数字化转型。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对1200多家“小巨人”企业进行的专项调查,超过95%的“小巨人”企业在过去三年(2019-2024年)保持了数字化的持续投入。 参与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价的“小巨人”企业(2024年版)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掌握和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改造生产方式的能力, 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正在增加。
二、需解决四大挑战
基于大数据监测和大规模调研分析发现,在困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中,既存在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和顽疾,也存在一些新的挑战。
(一)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首先,对平等待遇的保障存在着隐蔽的担忧。 调查发现,部分大型企业利用强势议价地位拖欠、变相拖欠甚至寻租,部分产业链核心企业不积极确认应付账款权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反映“结清后欠款”、“尾款拦截”、“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难”等问题, 部分中小企业营收占比超过50%。一些**和央企项目的审核流程复杂而严格,项目往往在交付几年后就不进行审核,导致因未结清货款而无条件减持的高风险。 二是维权和应诉能力较弱。 由于举证难、投诉时间长等因素,专精特新企业往往被盗用和侵犯专利,特别是在申请上市过程中,容易发生竞争对手恶意发起的专利狙击。 2024年,40家企业“不及格”科创板,其中1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科技属性疑问被停牌。
(二)产融合作助推有效投入不足
近半数受访“小巨人”企业表示,综合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一方面,与建设期和制造业项目一期对应的中长期贷款品种较少,难以满足技改、设备购置、新厂房建设等扩容升级的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中介费、过桥通行费等非利息费用居高不下,“贷转存、存转贷”等做法仍隐蔽。 不少受访企业认为,由于抵押要求高、范围窄、依赖性强、解除抵押手续繁琐,可免抵押担保的纯授信额度较小。 以客户合同、应收账款和知识产权为担保的动产和专利质押在实践中往往无效。 调查显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企业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要求,一般只关注中后期项目,萌芽扶苗意愿和动力不足。 据统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成立到首次投资平均时间为997年。
(3)产业链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不足
一是大企业整合创新意愿不强。 调查发现,市场占有率稳定的大型企业,在创新研发、首链接入等领域的整合主动性较低。 一方面,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有严格的限制,几乎没有出错的余地另一方面,由于收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的不完善,大型企业担心开放创新资源可能造成的技术秘密泄露。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不活跃。 大数据监测显示,2024年,获得高校、院所专利的“小巨人”企业数量超过300家,累计转让专利9000余项,平均每家企业不到3次产学研合作申报项目的“小巨人”企业占比不足总数的10%。
(4)有效和高效服务的供给不足
首先,找不到专属服务。 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社会化公益性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绝大多数服务机构推出的产品停留在肤浅层面,依靠政策解读和申报,难以满足行业电商渠道和海外并购合规的强烈需求。 特殊和新型中小企业。同时,公标计量检测检验、试点成熟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分布较少,共享率不高。 二是首款产品推广难度大。 企业反映,新产品在推广和应用方面冷淡,一直遭受国内用户的歧视和不信任,采购者不敢使用、不愿意使用,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只采购进口或国外品牌产品。 三是中高端人才无法吸引和留住。 一线车间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操作人员严重短缺。 职称评价规章制度较多,“重学术、轻技能”现象依然存在,尤其在产业链上下游细节上,评审专家对这些领域并不熟悉。
3、实施精准政策,促进扩张
当前,专业化、精细化、创新的培育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关键窗口期,要明确聚焦以扩增量、强存为主线的四个方向,激发中小企业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1)使增量更大
系统研究指导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可行路径,指导地方政府坚持育苗配套、释放充足活水、养活鱼,提振发展信心和投资预期。
一是确保竞争中立原则。 定期开展高标准的专项监督或审计,形成高压局面,重点解决一级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中小企业欠款问题,加强对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长期不验收、不审计的监管。 对及时确认应收账款权利、首链票据发行量排名靠前的产业链核心企业给予财税优惠,大型企业应付账款期限将作为地方ESG评级的重要指标。
二是拓宽资金供给渠道。 依托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规划,用好地方专项债券,刺激和扩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投资。 重点扶持“链主”企业,以授信传导、产业投资等形式培育扶持企业,引导资本坚持围绕产业链进行中长期投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国有创投企业跟投。 落实区域股权市场“专、专、新”专板,创新开展股权投资股权转让、创业债权等差异化服务试点。 降低专精特新企业债券发行人的刚性指标要求,为科技创新债券和票据提供贴息支持。
(2)加强库存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牢牢锁定产业领域相对狭窄的高端市场,夯实自主知识产权和替代延续能力,增强其对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韧性的作用。
一是深化产业链创新链整合。 落实“专利盒”制度税收优惠,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布局具有标准必要专利和同族、同行业关键环节海外专利的首值发明专利。 通过加强绩效考核、财政支持试点、共建公益事业,实现央企与国企、“连锁主”企业、互联网平台和产研、工融、产销等专精特新企业的高效对接。 深化以科技资产交易为纽带、成果二次开发为重点的产学研合作,强化对开发成果归属和处置的引导。
二是加强精准服务对接。 汇聚公共服务、市场专业服务、公益志愿服务等各类优质服务资源,引导服务机构创新探索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求实创新,提质增效。 综合运用首次采购订购、示范应用等方式,促进社会采购者敢用、乐于使用,鼓励大型企业和互联网平台发布面向中小企业的大型采购计划。 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合格人才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允许研发实力雄厚的“小巨人”企业独立或联合成立评审委员会进行独立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