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正在从一种出行工具演变为第三生存空间,这是汽车向智能化发展最真实的写照。
过去,智能汽车智能化主要有两大“支点”:智能座舱是车内的数字化平台,而智能汽车的主要智能体验源于此,而智能驾驶自然与安全密切相关,因此这两个方向最受关注,也是智能汽车的两大市场赛道。
华为数字动力智能电动产品线副总裁陈伟表示,“作为车辆动力输出和安全保障的动力底盘领域,在汽车智能化时代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坚信智能动力领域将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一起成为智能汽车新的三大部分。 ”
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动力领域也有望成为智能汽车发展的“第三极”。
如何突破智能汽车发展瓶颈
智能汽车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基本上是业界的共识。 IDC发布的《全球自动驾驶汽车**报告(2020-2024)》显示,预计2024年全球L1-L5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将达到约5425万辆; 到 2026 年,Allied Market Research 将达到 5,566 家7亿美元。
中国市场方面,据尧智库预测,中国将继续引领智能电动汽车产销量增长,到2024年将突破1000万辆大关。 市场的快速增长难以掩盖智能汽车在技术上面临的瓶颈。
例如,整车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这是由于电源域涉及多个系统和部件的集成和优化,开发过程复杂且耗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再比如典型的里程焦虑问题,这是由于电池技术的局限性,智能汽车在冬季或高负荷运行时的续航里程可能会大大降低,引起用户的关注。
当然,在细节方面,由于电源域中各个组件响应时间的差异,用户体验表现不佳的问题很多,比如减速带上前向通道的问题、积水的高速公路打滑和车库环氧树脂地板的问题等; 以及电源域系统中偶尔出现质量缺陷导致的车辆安全和处置问题。
事实上,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指向了智能电源领域。 正如陈伟所言,“目前,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市场全面竞争、规模化应用阶段,但仍面临全场景、全领域电动化技术与产业链效率双向高质量发展深化的挑战。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升级,动力领域将向全面电动化、电动化、智能AI云化三个方向演进,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
全面电动化,智能汽车未来发展的“基础”
其实,陈伟提到的三个方向,并不是完全并列的,而是一种进步。 我们知道,智能化的前提是电气化,如果电气化没有完全实现,那么智能化一定是不完整的。
因此,无论是电气智能化还是智能AI云化,都应该以全电气化为基础,也就是说,全电气化应该是智能电力领域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陈伟表示,“随着动力底盘领域相关技术的成熟和用户对驾驶体验要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对智能驾驶延迟的要求越来越低,动力领域将从目前的驱动系统电气化,转向转向悬架、制动等系统的全面电气化。 “
显然,全面电气化必须针对动力总成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电池寿命。 我们知道,电池成本在整车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相同续航里程下降低电池消耗量是整车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效率成为动力总成竞争力的核心,这也是B级纯电动车型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A级车的市场竞争最为激烈,市场热点和用户需求瞬息万变,一款车型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不能太长,否则很容易在上市前失去领先优势。 因此,A级轿车采用融合极简架构将是大势所趋。
除了大幅降低成本、提高能效外,功能与域控的一体化也有利于驾驶体验的提升。 这些都体现了全面电动化带来的全面升级。
智能带来由内而外的安全
从电动化到智能化,这是智能汽车真正“美”的开始。
电动化实现了续航里程的增加,解决了用户最关心的里程焦虑,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进一步提升将交给电动智能化。
基于全面电动化,动力底盘域将通过驾驶、制动、旋转、悬架子系统的智能控制集成,形成“动力域小脑”,将更舒适、更安全地执行人类驾驶和智能驾驶的驾驶意图。 以紧急制动避障为例:制动距离可由37米减少到30米,高速避障距离可由35米减少到25米。
在体验提升方面,华为电驱iTrack功能采用微秒级超精细感知技术扫描路况信息,解决车库减速带、地盘湿滑等问题,在遇到颠簸、湿滑路面等复杂路况时,可进行毫秒级实时扭矩调节。 同时,华为DriveOne智能电机精准控制车速,三次跟踪位置,让车内和狭窄车位更加稳定顺畅。
智能AI云化是保障电源域安全的又一技术趋势,其本质是将数据同步到云端,通过数据分析对车辆状况进行诊断,从而实现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的预警和预处理。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与盘古大模型和图引擎诊断技术相结合,识别风险产品并进行预警更换,并对产品设计测试数据、制造数据、车辆运行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更全面地掌握产品在网络上运行的状态。可以诊断和跟踪故障,以防止再次发生。
正是通过全面电气化、电动化、智能化再到智能化AI云化的逐步升级,华为描绘了智能汽车和智能动力领域未来发展的演进路径。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相信智能动力领域将成为智能汽车的新“三大块”,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