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OP28)第28次缔约方会议(COP28)上,各方在引领化石燃料使用和能源转型议题的同时,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适应转型等话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打破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路径。 随着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亟需打破地区和国家的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绿色循环效益。
面对绿色转型的压力,循环经济正在勾勒出减缓气候变化蓝图的另一半,即在能源转型无法有效促进减排的地区。 德国修改法律,推广使用家用电器、旧车、电池、饮料包装等,阿联酋的污水回收系统不仅节能降耗,还能再生新的清洁能源,丹麦的“工业共生系统”实现了废气和废物的再利用,提高了......规模经济循环经济逐渐成为各国经济绿色转型中闪亮的新增长点,甚至成为疫后经济复苏的关键举措之一。 预计到2024年,全球循环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带来45万亿美元的额外经济产出。
同时,各国发展循环经济往往受制于本国国情和发展需求,缺乏全球性考虑,难以建立起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例如,许多国家已采取措施加强国内塑料的使用,但当联合国推动制定《塑料污染条约》以建立全球塑料使用体系时,由于各方在目标工艺和监管方法方面的差异,以及一些化学强国, 包括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在内的国家,坚持采取国别战略来控制塑料污染。还有欧盟试图推动的《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法规》,也因为设定了最优质和可回收的成分而引起争议,影响了与欧盟经贸合作的各方。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历史责任、发展需求和应对能力方面仍未正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往往忽视负面溢出效应和发展中国家在采取循环经济举措时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困难。 例如,欧盟的碳边境调整机制旨在解决碳泄漏问题,促进碳循环,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相关技术安排缺乏全球共识,一些发展中国家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资金和技术,建立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同级的会计制度难以保证合规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与欧盟的碳核查要求相衔接,并变相形成了气候变化措施下的“绿色屏障”。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的共同事业。 COP28规模为历届规模最大,来自167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人士参会,期待国际社会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和契机,在减少塑料污染、发展循环型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强政策对话、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 促进技术融合和标准互认同时,也期待各方发挥智慧,探索将循环经济融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等现有第三方平台机制,探索全球循环经济发展解决方案。 (本文**:经济** 作者:杨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