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熟虑的非小说类写作

小夏 文化 更新 2024-01-19

建民的账本——1952-1993,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数字生活“,刘涛、张宏伟社科出版社。

建民账簿原件。

读者说]我收到了刘涛老师的新书,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据我所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一生记述》这本书出版于2024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4年,刘涛在太原南宫旧书市场购买收藏了12本小书,这是一位老共产党员记录41年的“活账”。 现在,这本新书是根据刘涛和张宏伟对这本“人生叙述”原著材料的深度解读而成的非虚构作品。 书文流畅,内容细致,细微处透露真情,读起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静静地展现了《账本》作者张建民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日常生活。

当我读这本书时,我感到心中荡漾开来。 张建民先生是山西阳城人,我和他是同乡。 作为晚辈,虽然不认识这位长辈,但我还是感到非常自豪。 据书中记载,张建民于2024年入党,参加牺牲同盟和决死第三纵队,2024年底经历锦溪事变,主持阳城县抗日日常工作,任晋河南边防游击支队书记,八路军第129师新1旅书记。 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领羊城约2000名农民工随陈庚部队南下前线支援并圆满完成支援前线任务。 2024年8月起任阳城县委书记,后历任长治地委秘书长、山西省委副主任、山西省政协副秘书长、省地方志办副主任,直至2024年退休,2024年去世,享年77岁。

这样一位经历过抗日烽火磨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之多,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颇为低调,不自居,不贪图享乐,始终坚持做共产党员的原则。 正是通过对账本等史料的阅读,《建民的账本》细致梳理了这位老共产党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买书、读书是张建民最大的爱好和乐趣。 该书作者对自己历年购书情况做了专门统计:“41年来,建民共购书报约5137册(含儿童读物等教育用书),共花费约5171册图书5 美元。 平均每年购买约125册(套、期)图书,费用约126元。 就他购买的书籍类型而言,文学、时事政治和历史是他购买最多的,书中写道:“每当反映社会发展进程的时事书籍和期刊出版时,建民必须买回去深入研究习,这与他所从事的工作有关, 也与他自己做事、做人的态度有关。 ”

与普通家庭相比,建民的家是一个成员众多的复杂家庭,特别热闹。 鼎盛时期,家里有13个人。 书多,孩子多,开支多,可谓建民的“三多”。 用他的话说,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一代孩子,有几架书”。不管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他都像对待自己的一样对待,没有区别。 在收入有限的时代,要承担13个人的衣食住行等费用,就要统筹支出,开源减支,合理分配。 在书中,作者抽样分析了健民夫妇1950-2024年的收支情况,发现他这个普通人眼中收入高的领导干部,因为家庭负担沉重,比普通城市劳动者没有多大优越感。 这样的窘境,让他成为了人生理财的高手,细心却不吝啬。 他不仅满足了妻子、孩子和有困难的亲戚的合法需求,还对上门求助的同事、邻居甚至家乡的父亲都表现出了慷慨。 这也为他赢得了赞誉和尊重。 对于生活中的无聊、疾病和磨难,建民只能靠“手上捂着烟”来消除它们。 建民固执地认为,国家给他的待遇,不应该被他的孩子玷污。 因此,当小儿子想让父亲找关系帮他换一份更好的工作时,建民“不怀好意”地拒绝了。 2024年,困难时期刚结束,建民就把长年累月的650元钱还给了烈士子女次子李扬生(其生父李培新于2024年解放太原战役中阵亡)。 同时,他多次给杨生的爷爷寄信、送钱,履行了赡养孝的义务。 在他看来,杨生爷爷不仅是扬生的爷爷,更是烈士之父。 革命道德与敬德敬老的中国传统传统在建民身上和谐地融为一体,使他既有原则又有人情味。 这也是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共同特点。

从各方面来看,建民可谓是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的典型:从田间地头做起,在基层干活,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和老百姓一起度过了匮乏的岁月。 这就是为什么普通读者如此亲密地阅读这本书的原因。

作为建民账本的发现者、收集者、整理者和解释者,本书作者之一刘涛同志,我想向读者介绍一下。 山西大学兴龙教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刘涛同志不仅是一个读者,更是一个爱书人、藏书人。 10多年前,他是太原著名的南宫旧书市场的摊主。 我想正是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广泛的收藏网络和独特的收藏眼光。 否则,张建民的生平账目,看似不起眼,很可能早就被“抹去”了。 ”

我完全同意。 单纯作为收藏家,比刘涛更厉害的收藏家还有很多,更何况是全国各地,甚至在山西省。 刘涛的优秀在于“眼里有肉”,能在摊位上“挑出”人民生活中的“活生生的账目”。 在书的开头,他介绍了建民账本的发现和购买过程,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悬念不断,包括寻宝和探索的艰辛。 如果不是他多年来在账簿、信件、杂志等方面积累的兴趣和敏感度,他也不会花800元买下这12个普通人眼中的“流账”。 不仅如此,刘涛从购买、收藏、整理、解读建民藏品开始工作,这对于普通非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更是难以做到。 正如他所说,“收藏不是收集物品并将它们放在闲暇时间独自享受和享受,而是进一步研究和整理它们,使其有意义和有趣。 ”

刘涛的合作者张宏伟是一位在业余时间写非虚构作品的资深评委,两人共同完成了这本书,这本书的写作技巧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力求将账本中记载的内容放回历史现场进行审视和呈现,并注重细节,力求使文字具有图画性和感染力。

书中有很多这样的方式,成为两位作者的默契和自觉:他们以健民抽烟的香烟品牌为线索,回顾了过去41年太原烟草市场的变化健民一家购买自行车的经历,串起了太原41年来出行方式的变迁燃烧的泥土和煤渣是中国北方不可缺少的取暖材料,两位作者精心再现了普通市民制作煤饼的程序和精湛技艺建民留下的戏票,勾起了革命家庭日常文化娱乐的线索......就这样,两位作者像电影一样,用建民的账本让时间倒流,重拾了几代中国人生活的记忆。

将账本与其他文件相结合,并进行深入的口头访谈——这种研究和写作方法不仅避免了单一材料的自言自语,而且赋予了最终文本应有的历史温暖和广度。 比如两位作者借鉴各种文献对建民学生生涯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第一时期山西的教育格局《不要说谎》部分参考文史资料和学术**,写张建民在土改中敢说真话、为群众说话的表现,也展现了金穗土改的真实面貌;书中还有一节,根据建民夫妇养育子女的经验,回顾了20世纪560年代中国生育政策的演变。 在这一切中,两位作者不仅在建民的账本上淘金,而且不满足于书写一个人的“自我史”,总是试图将这个人与时代、国家、社会联系起来。 从中可以看出非虚构写作的关怀和特点。

其实,每一个普通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个体,而受限于史料和研究视野的匮乏,要写出一部有内容、有分量的“小史”,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容易。 作为非专业作家,刘涛和张宏伟做出了宝贵的尝试。

在书的最后,张宏伟写道,研究建民先生的账本,让他深入思考,多少个夜晚,在灯下爬行,梳理账本,他仿佛穿越了建民生活的世界,与他有过一次“空中对话”。 张宏伟有幸有机会读到记录建民先生一生的人物,我们很幸运,他和刘涛共同写了这本书。 从保存历史的角度看,张建民、刘涛、张宏伟这两位年轻一代,都用心、用情地干了工作。

作者:张俊峰,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光明网络-“光明**”。

相似文章

    天天烦恼,万事如意,做一个心胸宽广、无忧无虑、顺其自然的人

    做一个无忧无虑 安心的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每天都有烦恼,似乎我们的心理承受力在不断受到挑战。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紧张,人际关系的复杂,各种烦恼如乌云,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然而,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让这些烦恼控制我们的情绪。因为,一切都是心胸宽广的,只有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才能无忧无虑,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