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军长期以来一直使用66式152毫米加农炮榴弹炮作为主要装备。 这门“宝刀不老”火炮的使用寿命已经达到了准爷爷的水平。 但是,随着我国炮兵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军炮兵装备开始向机动化、信息化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自行火炮和车载炮开始加入部队。 尽管如此,这把旧枪的改进之路并没有停止。 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保利展出了66式152毫米辅助推进榴弹炮,引起广泛关注。 66式152毫米加农炮榴弹炮是苏联D-20型152毫米加农炮榴弹炮的复制品,该榴弹炮于2024年开始生产,并于60年代后期开始装备陆军炮兵和炮兵师。 火炮用于压制和歼灭敌军、火炮**和其他装备,以及摧毁野战防御工事、摧毁装甲目标等。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门大口径加农炮榴弹炮,66式152毫米加农炮填补了我军炮兵装备的空白。
该枪的长度几乎为87米,约242米,对于拖曳火炮,高低射程为负5度至正45度,定向射程为向左30度至28度,整门炮重约57吨。 它使用双腔枪口制动器,半自动楔形螺栓和液压气式防后坐力装置。 66式152毫米加农炮榴弹炮主要用于射击垂直、装甲和远程目标。 它的外壳和弹药筒分为几部分,弹丸重4356公斤,包括杀伤人员爆破手榴弹、照明弹、烟雾弹等,也可以用5个燃烧罐发射燃烧弹。 66式152毫米加农炮榴弹炮虽然曾经是我军的主要装备,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炮兵已成为炮兵部队的主力。 然而,作为中国炮兵历史的一部分,66式152毫米加农炮榴弹炮仍然值得深思和回忆。 66式152毫米加榴弹炮作为我军长期装备的主力重型火炮,具有全人工装填的特点,射速可达每分钟6发,最大射程可达17发4公里,最小射程为4公里,炮兵班的机组人员为9人。
该枪已经服役了50多年,虽然在80年代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升级,包括开发了底排增程弹丸,使最大射程增加到22公里,以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进入新世纪以来,该炮还装备了数字炮兵指挥系统和精确制导弹药,进一步增强了作战能力。 然而,由于其技术设计远远落后,其机动性无法满足现代需求,因此逐渐被辅助152毫米火炮所取代。 它的重量巨大,牵引时受路况限制,容易被困,爬升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炮兵部队的机动性和速度。 此外,拖曳的火炮需要在相对安全隐蔽的地方捡起,将拖拉机和火炮分开,然后炮手利用人力将火炮推进到射击位置。 虽然距离通常不会太长,但它仍然会极大地消耗炮手的体力,尤其是在崎岖或陡峭的地形中。 这些问题成为枪支过时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反炮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炮兵作战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过去,炮兵部队可以在一个位置长时间停留射击,但现在要求炮兵快速进入阵地,快速确定射击参数,进行快速射击后迅速撤退,以避免被敌方炮兵发现和攻击。 否则,一旦炮位被敌人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各国开始研究如何提高火炮的机动性。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条主要的发展路线:一条是在以瑞典FH77B为代表的常规拖曳炮上增加辅助推进装置;另一种是直接在卡车上架设火炮,形成所谓的“卡车炮”,其中典型的是法国的“凯撒”。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尝试发展辅助火炮。 最早的尝试是在 59-1 型 130 毫米加农炮上进行的,它通过增加带有发动机和液压传动装置的辅助推进装置显着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虽然这种技术没有正式装备部队。 后来,中国也研制出了PLL-01 155毫米辅炮,但也没有正式装备部队,而是作为技术储备封存。
2024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辅助66型152毫米榴弹炮,就是在当年保留的技术基础上研制的。 该炮基于传统的拖曳式66 152毫米榴弹炮,取消了防护罩,通过在炮架前部安装一组辅助推进装置,使用4缸水冷汽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连接到两个液压泵,而液压泵又连接到炮轮上的两个液压马达, 从而提高了喷枪的机动性和适应性。液压系统驱动66式152毫米榴弹炮的辅助推进单元,驾驶员通过操纵小型方向盘和齿轮装置,控制炮车前进、后退、停止、变速和转向,实现类似汽车的操作。 此外,辅助推进装置配备了备用手摇泵,可在发生故障时提供动力,同时在夜间运行时也能保持安静。 驾驶员座椅位于炮架左侧,负责火炮的行军-战斗过渡,通过操作支撑轮的液压装置,可在两分钟左右完成火炮和牵引车,从而快速改变状态,提高火炮的快速反应时间。
辅助推进装置的安装,不仅使66式152毫米榴弹炮在进出阵地时更加迅速省力,而且使拖拉机和火炮在远距离机动中能够分开通过,从而提高了炮兵部队的通过能力。 此外,辅助推进装置为拖曳式火炮的自动或半自动操作提供动力源,使炮手免于繁重的体力劳动。 辅助推进装置的应用使火炮的操作更加高效,有助于减轻操作员的负担,提高作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