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基辛格在传奇终结后留下了什么?
专访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
作者: 温龙杰, 王宗汉.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逝世,享年100岁。 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一生访华100多次,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基辛格博士半生都在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孜孜不倦地工作。 回顾中美关系发展史,基辛格博士是“破冰”的人。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与“研究中国的美国人”基辛格作为“研究美国的中国人”进行了深入的接触、对话和交流。 基辛格创造了哪些第一? 为什么是诺贝尔和平奖? 对此,吴心伯接受了中新社《东西方问题》的专访,谈起了基辛格眼中的基辛格。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中新社记者:您与基辛格有过面对面的接触、对话和交流,您能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您对基辛格的印象吗?
吴心伯:我和基辛格博士有过几次交流。 2024年,我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时,第一次见到基辛格博士,他来参加一个智库研讨会,谈论美国的外交政策。 最难忘的一次交流是基辛格于2024年7月访问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当时我接待了他担任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先是在休息室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交流,然后他和在场的复旦师生交流了一个多小时。
2024年7月,基辛格访华。 摄影:张媛。
在我看来,描述基辛格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智慧。 他的思考并不局限于一两个问题,而是从大局出发,在很多问题上都深思熟虑、独树一帜。 第二个关键词是简明扼要。 虽然他对问题有深入的分析,但他说话并不啰嗦,总是用非常简洁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个关键词是经验。 基辛格与中国打交道多年,一生访华100多次,与中国几代领导人有过交往,很少有外国政要能够做到这一点。
中新社记者:基辛格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国务卿,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很大,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基辛格创造了哪些第一,他创造了哪些历史?
吴心伯:基辛格2024年至2024年在美国担任前尼克松的助手。 50岁时,基辛格成为美国国务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美国人的国务卿,也是第一位兼任事务助理的国务卿。
从他的学术和专业背景出发,基辛格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将国际关系带入缓和时期。 当时,冷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美苏对峙激烈,两大阵营摩擦不断。 基辛格决心促进美苏之间的缓和,这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缓和时期。
基辛格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帮助尼克松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尼克松访华期间,基辛格负责与中方谈判,最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奠定了新的基础,为美国对台政策制定了基本框架。
基辛格的第三个重要贡献是推动结束越南战争。 当时,美国在与苏联激烈对抗的同时,也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国内反战形势汹涌澎湃。 基辛格意识到和平的历史趋势,推动结束越南战争,并因此于202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以上三件大事,可以说是美国外交史上极其重要的三页,基辛格为书写这三页历史做出了突出贡献。
基辛格秘密访华后,他回到美国,尼克松在专机上迎接他。 资料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尼克松图书馆**。
中新社记者:基辛格是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 在担任美国事务助理和国务卿之前,基辛格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 在您看来,基辛格的外交哲学是什么? 这在中美关系的外交实践中体现得如何?
吴心伯:基辛格一再强调,他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并以此为指导,关注国际问题的宏观层面,特别是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稳定与演进。 同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他主张对话、谈判、协商等务实解决方案。
这些务实的学术思想源于他的亲身经历。 基辛格在2024年访问复旦大学时,讲述了自己的一些经历,比如早年因为犹太人身份在德国被纳粹,二战期间在美国参军并被派往欧洲战区,见证了二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始在经历了如此多的冲突和动荡之后,基辛格非常关心国际秩序的稳定,时刻关注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作为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他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是基辛格践行自己外交哲学的一个例子。 基辛格先是为尼克松设计了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路线图,然后付诸行动并秘密访华,为中美关系迈出第一步奠定了基础,最后通过谈判发表了《上海公报》所有这些战略和行动都是基于现实主义原则,在深入分析国际形势后,基辛格用对话谈判促成了中美关系的“破冰”,显示了他的战略眼光、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
2024年2月,《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活动在上海举行,基辛格以**的形式发表演讲。 摄影:尹丽琴。
中新社记者:基辛格博士已经出版了20多本书,您最关注哪些?
吴心伯:基辛格博士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2024年出版的《大外交》,它已成为研究国际事务和美国外交的必读书目。 此外,我曾经经常阅读他的《白宫岁月》。 近年来,我最常读的两本书是《世界秩序》和《论中国》。
中新社:《论中国》是基辛格在88岁时出版的。 在书中,他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包括了解中美经贸往来的悠久历史,您如何评价这本书?
吴心伯: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基辛格几十年来与中国领导人打交道的亲身经历,很多信息都来自基辛格本人,比如他与中国领导人的谈话记录,以及他对中国对外战略和处理中美关系的一些重要看法。 这对研究非常有价值。
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阐述了中国人对战争与和平、国际秩序等问题的思考,帮助美国读者了解中国人的国际视野。 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美中关系不同于过去的美苏关系,“共同进化”是美中关系的恰当标签,即双方都要做好自己的内政,为处理双边关系创造良好条件。 双方应合作,加强磋商,尽可能减少领域冲突,有利于美中关系的发展。
时至今日,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仍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是指导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著作。
2024年,基辛格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并就“我所见证的中美关系及其未来”等重大问题发表演讲。 摄影:徐希怡。
中新社记者:在普通中国人中,基辛格是美国政客中知名度很高的名字。 在您看来,为什么他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吴心伯:在某种程度上,说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基辛格。 究其原因,首先是基辛格对中美关系的杰出贡献。 第二,基辛格与中国领导人的长期真诚交往跨越了半个世纪,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他与领导人都有接触。 第三,尼克松时代以来,许多美国领导人就对华关系向基辛格进行了磋商,其中许多被美国采纳。 在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些重要时刻,基辛格担任两国特使,为两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辛格已不再从政,他选择与更多专业人士和公众分享他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并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基辛格的逝世,给真正关心中美关系发展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无限的遗憾。 但是,基辛格的外交理念和他对中美关系发展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完)。
受访人简介:
吴心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研究学科评估组成员。 第四届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国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国学会会长、上海美国研究所所长。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中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中美关系以及亚太地区的政治和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