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任何文化要想站得住脚、走得更远,就要有自己的主体性,要有领导性、有凝聚力、有塑造性、有辐射性。 科学把握我们文化主体性形成的逻辑,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就是这种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
首先,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领导下在中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
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奇迹,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应对挑战、开创新局面的文化主体性和蓬勃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徒和实践者,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从以人为本到民主,从九州凝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富民到共同富裕,从天人。
1、中国共产党积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基因,实现中华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跨越,建立具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鲜明特色的文化,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主体性。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见证了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形成。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壮大,中华民族将更加自信自强,文化主体性将更加巩固和提高。
第二,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是建立在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造和创新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各项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动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根源和自信。 这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发展才能实现。 中华民族始终本着“天天更新、天天更新、天天更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造、创新性发展,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时代风采。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凝聚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革命文化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注入文化主体性。 继承革命文化,就是继承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其中的革命理想、革命意志、革命品质和革命传统。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锻造出来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领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和发展了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彰显了时代的风采和优秀品质。
人类文明的成就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学习、吸收各种不同的文明。 彼此之美、美之美、共同之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其他文明成就的态度,也是建构我们文化主体性的正确态度。 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并将其作为自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内化,将使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更加牢固。 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需要秉持开放包容的世界文化态度,推动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增强我们文化主体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第三,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确立的。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 “两结合”是我们成功的最重要财富,是我们文化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主体性不是没有根的浮萍,而是建立在深厚基础之上的。 “两个结合”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过程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从理论上看,“二合一”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真理力量从文化基础上看,“两结合”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可以说,“两结合”使文化主体性的基础更加坚实、深刻、充满活力。
任何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与时俱进,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内外部挑战。 “二结合”有利于文化主体性的形成和巩固,特别是“二次结合”为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通过“两个结合”,我们将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主动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与人民群众每天都在使用的共同价值观相融合,而不知不觉中, 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组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创造有机统一的文化新生活。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了中国,用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向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更新和现代化改造,发展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活,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时代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呈现出越来越鲜明的中国风情和风格,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中国精神的精髓。 “二次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通过“结合”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就是在这种全新的文化形态中形成和发展的。
本文**:经济** 作者:姚宏志,安徽师范大学研究员,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