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元史》是24部史中最差的一部,而在24部史中,《元史》绝对是最难读的。
清代人魏渊曾在《新版元史》中说:“国朝以前,疆域没有元代勾勒,史书也没有超过元代。 “意思是说元朝的疆域很大,但《元史》这本书却极差,甚至有人说,这本书里很多名字乱七八糟,不仅看不懂,听上去也像是洋鬼子的话。
元史上的第一个问题是世系非常混乱,整个元朝从元祖忽必烈到元舜末年统治全中国只有98年,不是清朝的一半,但这个朝代产生的皇帝数量却是11位, 比起清朝的十二位皇帝,换皇帝的速度堪比五朝十国,那么这还不是重点,最可怕的是蒙古人没有后代继承这套。皇位之间的传承就像一个家族,一会儿是父死子继位,一会儿是哥哥死弟,然后是祖孙,还有抢嗣子的旁线,甚至还有退复的皇帝, 元朝几乎把古皇位继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展现出来了,十一位皇帝之间只有六代人,这相当于说同代人有一半人将皇位传给对方,几乎是一锅粥。
血统混乱也没关系,可怕的是,《元史》中很多人的名字都是随意翻译的,比如像五梁和岱、五梁和泰、五梁和一,这三个名字其实指的是同一个人,还有像素不台和薛不台,其实也是同一个人, 但是他们分为两本传记,这个时代征服西域的将军叫巴图,在传记中,这个名字写成巴都,完全是两个人。读了这样一本历史书,就算找元顺帝,那他也会一头雾水。
这还没完,《元史》不仅会给人不止一个人,而且不止一个人,像帖木儿、博彦、托托克,能冒出很多,一开始以为是一个人,后来才发现,完全是两个人,甚至三个人。 此外,也有记错庙号的人,比如太祖写太宗,仙宗写师祖,师祖写仙宗。
清代王惠祖在《元史本正》中说,《元史》有近三千七百处错误,还不如摊位的文学。 《元史》能这样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写得太快了。 元史馆于洪武二年二月开馆,八月全书完成,可是这个版本的《元史》烂得连朱元璋都受不了,在洪武三年第二次开馆。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着急地完成《元史》,是因为这本书的政治价值远远超过了明代的历史价值。 明朝洪武初期,国家在国防领域其实并不安全,明朝只占领了东南,加上华北,四周三面仍是蒙古人的势力范围,而《明太祖记》记载,直到洪武三十年, 蒙古在明朝这么多年连续进攻的情况下,还是具有巨大的战斗力。这也是朱元璋匆匆送大批儿子北上做赛王的原因。 为了告诉世人元朝已经彻底灭亡,朱元璋在刚登基时匆匆完成了《元史》,目的就是要把他钉在元朝的棺材板上。
洪武三年《元史》完成后,朱元璋当即将此事告诉了河中的元朝宗门,也就是说,我已经完成了《元史》,从今天开始,你这边就是非法组织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对合法性的过分追求,《元史》的品质才被放下,成为二十四史的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