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大数据时代新兴技术的代表,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治理、乡村生态建设等领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带来了巨大动力。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存在信息化基础薄弱、耕地碎片化、人力资源匮乏等现实困难,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村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为此,要结合实际,推进土地碎片化、一体化、弥补人才不足,实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全覆盖,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提质增效的作用。
关键字:人工智能;乡村振兴;优化路径。
民族要振兴,就必须振兴乡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2]。 近年来,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计算机技术等新兴技术的综合应用,持续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建设向更加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了人工智能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场景,针对人工智能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困境提出了优化路径,使人工智能在农业和乡村建设中的效率得到充分发挥,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一、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乡村振兴
人工智能(AI)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复杂算法的高科技技术,旨在模拟、扩展和超越人类智能[3]。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5G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将促进农业产业间劳动力配置和农业转型,提高农民科技专业素质,农业生产消费结构升级[4]。 “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建设智慧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将科技和智慧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摆在突出位置。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大数据时代新兴技术的代表,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还是在乡村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人工智能技术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助力。
1.1、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改变了纯手工和半人工、半机器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农牧业的不同特点,将农业生产模式从传统模式转变为精准精细的现代智能农业生产模式。 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畜牧业,对“AI科学养猪”进行全新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准确计算饲料量,自动监测仔猪体重、进食、运动、疾病等方法,不仅降低了传统养殖模式下仔猪的死亡率,而且使母猪比传统模式下多产仔猪3头。
在作物种植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与“3S”技术相结合,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对其进行系统分类和管理,从而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刘顺新教授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作物的不同特性,发明了一种新型农业植保机,可实现农药精准喷洒,误差小于3%,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节省时间, 努力和金钱,并实现利益最大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农业生产模式,改变了传统“靠天吃”的农业模式,逐步将农业生产向高产、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迈进[5]。
1.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形成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
近年来,智慧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智慧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智慧乡村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乡村治理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实现智能化、数字化。 以湖南省益阳市“紫薇村”为例:紫薇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智慧乡村融入乡村建设,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紫薇云”,打通“智慧管理”“智慧生产”“智慧生活”“智慧服务”等场景界面,为当地村民和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在线服务, 而且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住在紫薇村。
这不仅改善了游客的体验,也大大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紫薇村创新了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开展了农产品的预售,并通过“紫薇云”向消费者开放了农产品生长场景的远程监控,让消费者在家中就能看到农产品的生长过程, 拓宽农产品销售电商渠道,提高农产品销量,增加农民收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智慧乡村建设,促进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便捷,开启了乡村治理的新格局。
1.3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乡村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
乡村振兴和生态宜居是关键。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总书记指出“让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农村人居环境落后,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村生态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必然趋势。 数字生态环境监测平台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乡村生态建设方面,以我国农村物联网监测系统为例,农村物联网监测系统中的无人机实时拍摄和人工卫星获取可以与传统观测模式相结合,根据反映的生态条件合理规划生态资源。 数字化监测平台还可以及时感知和捕捉污染源,加强农业污染防治,提高农村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水平。
1.4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乡村文化发展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在推动城市融合的过程中,一些乡村文化逐渐被遗忘,甚至一些特色传统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将人工智能的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文化的发展,利用数字技术的可再生性、可复制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新动力,从而促进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更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例如,利用数字技术对特色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维护,解决传承流失的困境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农业产业,打造智慧乡村旅游、特色田园观光采摘等特色项目,提升乡村文化吸引力,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二、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使其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推动作用也不断增强,无论是在乡村产业振兴,还是在生态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并逐步成为推进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然而,从我国乡村发展的现实来看,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无论是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还是农业本身,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仍面临诸多现实难题。
2.1、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是要有完整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支撑,没有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很难发挥相应的效力[6]。 虽然近年来国家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不断深化发展,但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城乡差距仍然比较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并非每个村庄都配备了完整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这给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业和农业的融合发展带来了障碍。农村现代化。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只能应用于基础设施完备的小范围农村地区,严重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成效。
2.2 耕地碎片化导致人工智能技术投入高
耕地碎片化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 家庭分担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耕地碎片化格局的形成,因为当时的土地契约分配采取了大小、好与坏、远与近的方式,这不仅促进了大量山脊和土地边界的出现, 浪费了部分有效耕地,也使原本集中的土地变成碎片化格局,不利于大型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高成本投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大面积土地,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大规模土地共享的成本也会相应降低,从而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然而,当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碎片化土地时,由于土地规模小,成本无法分摊,这不仅会增加农民的成本,还会因为土地过于分散而无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性,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还可能使农民入不敷出,造成财产损失。
2.3.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匮乏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实现需要“人”,需要的是懂农业、爱农、爱农村、爱农、有知识、有理想的人才。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到“三农”区建设中,需要依托现代农业技术,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农产品管理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7]。 然而,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国农村存在相关人才短缺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缺乏农业生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营销和运营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这给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职业发展前景不足,留住人才困难,具有高等教育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农村就业意愿不强,大多留在城市,造成大量人才外流。 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和发展。
3、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大数据时代新兴技术的代表,在提高农业生产率、推进乡村治理等方面,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带来了巨大动力。 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还比较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在现代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弥补这些不足是非常关键的,最终将影响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实现。
3.一、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全覆盖是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农业农村建设的前提。 目前,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尚未实现农村全面覆盖,需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 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工程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覆盖,推动信息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软硬件条件建设。 包括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建设相应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应的智能信息平台,使人工智能技术更好,与农业农村建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 出台政策支持,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人工智能与农农建设融合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为农民技能培训教育、购置新设备等提供直接资金支持。
3.二、统筹规划乡村生态治理,化解耕地破碎化困境
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但目前我国耕地碎片化严重阻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 耕地破碎化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耕地破碎化问题,2024年1号文指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经营。 总结“小田大田”的本地经验,探索农民自愿的前提,结合耕地建设和土地整理,逐步解决碎片化问题。 [8]一方面,要加强对土地流通市场的干预,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严控用地项目,淘汰高风险项目,保护农民利益。 严禁和打击任意占用、破坏耕地行为,加大对非法用地的处罚力度,为碎片化耕地整合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建立土地管理组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通过补贴和政策倾斜等手段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小田大田”,从而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三、培养新型农业人才,弥补农村人才不足
虽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农村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部分农业生产主体缺乏的问题,但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农村建设中的应用也需要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而农村人才的匮乏面临着无人可及的局面, 这阻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积极成效。因此,加快培养一批既能掌握传统农业技术又能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又能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管理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任务。 一是依托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发展,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为农业人工智能技术输出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既能掌握信息技术和传统农业专业技能,又能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又懂得经营管理、具有营销能力的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农村人口应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能力,提高农民群众的互联网应用能力,鼓励和支持农村各类人才投身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高农民应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能力。 推动农民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的主体。四是与高校、农业科研院所一起推行“产学研”模式,将最新科研成果与农业农村发展相结合,在实践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决定性胜利[n].人们**,2017-10-28(1).
(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们**,2022-10-26(1).
3]孙卫平.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J].中国社会科学, 2020, 300(12): 119-137+202-203
4]张春芳,徐艳玲.*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探讨:形成逻辑、内涵与实践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9(1): 17-24
5] 温, 陈一鸣.数字经济与农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现实障碍与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0,487(7):118-129
[6]丁磊. 人工智能助力我国智慧乡村发展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3,429(1):38-41
[7] 温凤安.人工智能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现状及路径分析[J].江淮汽车论坛,2022,316(6):65-70
[8]《中国共产党关于做好2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们**,2023-02-14(1).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农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