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技术部院士简介(4)。

小夏 科学 更新 2024-01-31

其后是《中科院科技部院士介绍(三)》(按姓氏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郭烈金,2024年出生于江西省遂川县,工程热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习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工学系主任,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4年考入习交通大学锅炉专业,2024年获习交通大学热工博士学位,后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多相流与传热实验室任教,历任助教、讲师、教授。 2024年加入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历任分会副主任、副主任、主任。 2024年任习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 2024年任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2024年筹建习交通大学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 2024年任煤气化新型高效规模化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2024年11月28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列金是我国能源与动力多相流与氢能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能源与动力多相流与传热传质、石油工程多相流与新能源高效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在复杂约束条件下的气液两相、多相流动与传热、油气集输节能减排、高效安全关键工艺与装备技术、超临界蒸汽煤气化制氢新原理、太阳能大规模制氢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建立了复杂约束下气液两相、多相流动和传热的系统理论和超临界水热化学气化反应流规律,提出了螺旋管锅炉反应器和蒸发器的设计准则和方法,发明了油-气-水多相流测控技术和混合输送新工艺, 在工程中得到应用。建立了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量传质、储能和转化理论与方法,研制了第一套太阳能聚光催化连续制氢装置并成功试制。已应用于我国工业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郭万林,2024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梅县,力学专家,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

2024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24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习交通大学力学博士后科研站2024年至2024年任习交通大学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24年至2024年,他在莫纳什大学和澳大利亚国防科学技术组织专家中心工作202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4年被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2024年带领“纳米级物理力学”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024年入选江苏省首届登山计划2024年,纳米智能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教育部批准202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万林主要从事飞机结构安全与智能化的力学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 建立了低维材料力-电-磁-热结构耦合的物理力学理论体系在宏观工程环境中,发现了流固界面边界运动产生、气流产生和蒸汽产生的电动效应,突破了经典的双电层电动力学理论。 建立了飞机结构三维疲劳断裂理论,攻克了飞机结构三维损伤容限关键技术,并将研究成果系统地应用于飞机模型开发,解决了模型开发的迫切需求。

郭旭,男,汉族,2024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共党员,力学专家,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硕士生导师,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24年至2024年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2024年7月获学士学位,2024年1月获博士学位2024年10月开始在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任教,2024年晋升为副教授,2024年晋升为教授曾在日本金泽大学、东京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金属研究所、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地从事合作研究。 [3] 202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旭主要从事多学科耦合系统结构优化、纳米力学和仿生结构优化的研究。 在结构拓扑优化奇异最优解的研究中,提出了epsilon松弛列公式及其求解奇异最优解的一系列算法,证明了该算法的收敛性。 该工作在**和专著中多次被结构优化领域的学者大量引用和高度评价,被视为解决奇异最优解拓扑优化领域长期存在的难题的“著名成果”、“流行数值方法”、“引领性工作”和“经典论文”,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实质性地推动了该问题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基于高阶Cauchyborn准则的碳纳米管本构模型。 该工作多次被同行学者大量引用和好评,并被推广到细胞微管大变形分析中在考虑不确定性的结构优化研究中,提出了多种用于结构置信度鲁棒优化的柱式公式和相应的求解算法。 相关结果已被国际同行大量引用,并被用作基于基本定理构造的结构极值响应分析的有效算法。

郭增元,2024年2月28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2024年,他作为洪堡学者前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工作202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4年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2024年,他获得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颁发的微尺度传热终身成就奖2024年3月29日,获得亚洲热科学与工程联合会颁发的亚洲热科学杰出成就奖。

超加性元素的研究主要是热科学与技术研究,涉及热流体、热等离子体、微重力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微尺度传热与传热强化等。 他开辟了新概念热科学的研究方向,为热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做了新的工作。 他开创了场协同原理、乘积理论(entransy)和热质理论,并建立了热流体科学。

韩洁才,2024年3月生于四川巴中,复合材料与光学材料专家,全国民主建国会委员,中科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常委、校长(副部长级)。

2024年,韩洁才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学士学位,未经考试被推荐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2024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务。 2024年入选首批国家百万人才工程,同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202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2024年任国防科技特殊环境复合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洁才长期从事超高温复合材料、红外光学晶体和薄膜材料的研究。 他揭示了材料超高温烧蚀的机理和规律,发展了介观热烧蚀理论,提出了多种氧化物和固溶体抑制氧化烧蚀的机理,实现了材料氧化抑制与高温增韧的协同作用,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体系他发明了大尺寸蓝宝石晶体专用生长方法和生长设备、四面体无定形碳复合增透保护膜及其制备工艺,应用于多个工程模型的红外窗口,并实现了产业化。

韩振祥,2024年5月24日出生,浙江杭州人,电工、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家,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原校长。

202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 2024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博士学位。 2024年2月至2024年2月任浙江大学校长。 202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振祥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前沿研究,是我国电力系统理论、方法和新技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开展了强励磁调节器对电力系统非线性条件下电力系统稳定性和稳定性域的影响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稳定性控制方法。 主持研究了电力系统潮流、稳定性和故障分析的计算方法,开发了电力系统计算分析应用软件,对提高我国电力系统计算分析及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持了交直流输电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为舟山直流输电工程稳定运行做出了贡献。 倡导和从事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何满超,2024年5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灵宝市,采矿工程岩石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深部地质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4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水利工程系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硕士学位2024年硕士毕业后,他继续任教一年2024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系,获博士学位。202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继续任教202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4年,深部地质力学与地下工程实验室成立2024年,他获得了比利时蒙斯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2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4年当选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2024年,他获得了全国创新大赛的冠军。

何满超主要从事深部岩体力学和工程灾害治理研究,建立了以软岩变形机理为核心的软岩工程岩体理论与支护技术方法。 在矿山工程中岩体大变形机理研究中,提出了“慢变形”和“突发”大变形灾害的概念和分类,得出的结论是,岩爆强度由高应力岩体的压弹性能决定,岩爆模式由结构面的发生控制。 在矿山岩体大变形控制理论和技术方面,提出恒阻力和大变形支撑的概念,有效控制矿山工程岩体在恒定支护阻力下的大变形灾害,实现矿体变形能量的受控释放本文揭示了恒阻力和大变形支护有效控制冲击破坏的机理,提出了一种通过提前切割煤层、释放硬顶板能量、无煤柱开采、避免应力集中、释放构造应力等方式综合控制岩石喷发的新方法。 在控制理论与技术的试验研究中,发展了与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大变形破坏模式、地下环境灾害控制技术相关的实验体系。

何亚玲,2024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习,工程热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全国杰出青年,全国名师,国家领军人才,国家优秀博士学位指导教师,首届全国优秀教学奖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组组长、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热流科学创新与智能引进基地计划负责人、全国首批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

现任第二十届**候补委员、习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习交通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习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第八届学位委员会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与电力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系第七、第八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期刊《应用热工》和《HEAT》副主编《转移研究》等。

何亚玲长期从事高效传热、转换、利用和数值模拟的研究。 在传热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方面,构建了统一的微-细-微-微计算框架,并开发了微观和宏观衔接的LBM方法在增强传热方面,揭示了高效率、低阻力的物理机理,发明了多项增强传热的新技术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提出了蒙特卡罗射线追踪法和有限体积法耦合设计太阳能吸热器的新方法,发明了一种提高热通密度均匀性的新技术。 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领域。

未完待续)。

相似文章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简介(2)。

    其后为 中科院工科院院士简介 一 按姓氏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程庚东,年月日出生于江苏苏州,力学专家,中科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程耿东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获学士学位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数学力学系,获硕士学位年,他在丹麦技术大学获得固体力...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系院士简介(2)。

    其后为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系院士简介 一 按姓氏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戴如伟,年月日出生于云南昆明,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位委员会主任。年从北京大学数理力学系毕业后,先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后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简介(4)。

    其次是 中科院信息技术科学系院士简介 三 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郭磊,年月日出生于山东曲阜,抗干扰控制理论与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飞行器智能空间控制研究中心主任。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获学士 硕士学位年毕业后,就职于青岛大学理学院年获东南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博士...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简介(8)。

    其后为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系院士简介 七 按姓氏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钱德培,年月日出生于上海,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钱德培年毕业于习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他于年获得北德克萨斯大学硕士学位年至今,历任习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副院长 系主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校长...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简介(13)。

    其后是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系院士简介 十二 按姓氏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张蓉,男,年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江苏淮安人,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副部长级 党校校长 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 厦门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院长。年获南京大学学士学位年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