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4年8月20日0时59分,伊莎贝尔·克鲁克结束了她108岁的生命。
在讣告上,她有很多头衔——
国际共产主义者,新中国英语教学的先驱,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著名教育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外国专家,北京外国汉语大学终身名誉教授。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9月2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104岁的伊丽莎白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这是中国最高的外国荣誉勋章。
在颁奖词中,是这样写的——
伊丽莎白·克鲁克是新中国英语教学的先驱,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外语人才,为中国的教育和对外交流,促进中加人民友谊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后,伊丽莎白在接受《人民**》记者采访时说:“我见证了中国革命从困难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飞速发展和变化。 ”
山很长。 水很长。
白鹿在路的顶端。
在伊丽莎白的世界里,这首童谣一直萦绕在心头。
小时候,每年夏天,一家人都会去成都白鹿镇避暑。 它充满了伊丽莎白和她的两个妹妹童年的快乐。
2024年12月15日,伊丽莎白出生在成都四圣堂北街,父母给她取中文名“饶素梅”。 从此,伊丽莎白与成都和中国形成了形影不离的命运。
4岁时,伊丽莎白被父母带到加拿大,交给祖父母抚养。 2024年,六岁的伊丽莎白和她的两个妹妹从加拿大回到成都。 2024年,伊丽莎白进入多伦多大学,她的父母曾就读于该校。 2024年,23岁的伊丽莎白再次回到成都。
在成都,她亲眼目睹了华西大坝的钟楼从挖地基长到30米左右的高度。
在成都,她成了“CS小子”。 “CS”,即中国西部的加拿大学校,是完全按照加拿大标准在华西坝创建的一所全日制学校,学校的学生称自己为“CS儿童”。
在成都,她遇到了她的丈夫大卫·克鲁克,并在大卫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者。
接下来的日子里,即使离开成都,伊丽莎白也会被习一一嚼着花椒的川菜,会关心锅里有没有豆豉,会想念豆花、蘸茄子、煮冷粉,只有正宗的成都味道才能满足伊莎白的“成都胃”。
伊丽莎白最后一次访问成都是在2024年6月25日。
17岁那年,她和“CS”师生一起在华西坝智堂的台阶上重演**,回到母亲创办的帝威小学,重游白鹿镇。
重建后的白鹿镇甚至比地道的法国小镇还要美丽!伊丽莎白叹了口气。 但这一次,她没能爬上海拔1700多米的白鹭山顶,三个儿子替她上山了。
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来自世界各地的“CS小朋友”都会聚在一起,用筷子吃川菜,唱成都儿歌,设置“故乡”龙门阵。 在他们眼里,成都是自己的故乡,中国很有分量。
2024年3月,伊丽莎白翻山越岭,跋涉六七天,来到汉源县顺河乡昭侯寺。 这是彝族的殖民地,这是伊丽莎白作为人类学家的第一次探险。
2024年7月,伊丽莎白在重庆璧山兴隆昌参加农村建设试验项目。 在这里,她和同伴走访了约1500户人家,用“错综分散的田野笔记”记录了村民们的婚、种、养、买等日常生活。 这本笔记本堪称“兴隆昌史上最全的大数据”,成为记录当年农村发展的珍贵史料。
2024年,伊丽莎白和丈夫作为国际观察员,到河北省一个叫石里店的村子考察,他们用笔、打字机、照相机记录了当地的土地改革运动,完成了《石里店(1)——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和《石里店(2)——一个中国村庄的群众运动》。
2024年,伊丽莎白夫妇到石家庄西部一个叫南海山的村庄,帮助建立**外事学校。 在四面通风的土坯房里,伊莎白夫妇开始了他们的英语教师生涯。 后来学校几经搬迁、更名,发展成为现在的北京外交学院中文学院。
伊丽莎白是见证人和参与者;它是记录者和发起者。
她亲眼目睹了解放军进入北平,前门街人山人海,锣鼓声高涨。
她见证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做好了承担更重外事工作重任的准备。
她见证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为“中国新外交官摇篮”的转变,共培养了10万名学生,其中包括400多名大使和1000多名辅导员。
2024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伊丽莎白给***主席写了一封信,写道——
尊敬的主席:
几周前,老一辈外国专家应邀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会议。 我自己不能去那里,但我的儿子柯**去了,我收看了电视转播。 **会上有很多我最喜欢的歌曲,比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他在回信中说——
亲爱的伊丽莎白女士:
您的来信和《大卫·克鲁克镜头下的中国》一书已经收到。 字里行间,透露了您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深切感情和良好祝愿。 您和克鲁克先生为中国革命和中国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不会被中国人民铭记,历史将永远铭记。 ”
row,row,row your boat
gently down the stream
merrily,merrily,merrily,merrily
life is but a dream
今年97岁高龄的杨总,依旧能准确地用英语哼唱伊莎贝尔教给她的童谣。
深邃的眼眸和高高的鼻梁,虽然已经年近百岁,但杨宗的帅气模样依然可见。 经过岁月的洗礼,那些沉淀下来的难忘记忆变得更加清晰。
杨总是四川省阿坝州黎县甘宝乡巴石村人。 2024年,她第一次见到伊丽莎白。
那时,从成都到巴石村,需要经过悬崖上开凿的“鸟道”,最窄的地方,只能放下半尺,一旦踏上虚空,就是深渊;还需要通过高空滑索“飞越”岷江,这是一条由竹条制成的长滑索,一旦发生事故,过河的人就会被闽江吞没。
24岁的伊丽莎白前往巴什瑙村,挨家挨户采访了20多户居住在该村的藏族家庭,收集相关信息。 当她得知村里有一所小学只有一位老师时,她主动提出给娃娃们上英语课。
没有教科书,没有纸笔,所以我们从最简单的问候开始,穿衣吃饭,玩游戏。 "good morning!""good night!""how are you?"几十年过去了,年迈的杨总嘴角还是时不时地蹦出英语。 这是伊丽莎白在她身上留下的印记。
伊莎白在北京度过了她的最后几年。 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她可以感受到巴什村的现在。
伊丽莎白收到了优质的红苹果、脐橙、老培根、花椒和其他当地特产,这些都来自她去过的藏族和羌族山寨以及凉山彝族地区。
看到这些东西,伊丽莎白时常感叹:“那里曾经有一条'鸟道'走在悬崖边,村民们过着穷困潦倒的......生命而现在,即使是最偏远的山村,也正在走向共同富裕。 曾经荒凉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一片硕果累累、幸福潺潺的土地。 ”
2024年夏天,91岁的杨总在家人的陪同下飞往北京探望伊丽莎白,两位老人一起唱起了《划船歌》,唱着眼里含着泪水。
在她的一生中,伊丽莎白有很多机会和理由离开中国,但她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中国。
为什么?我不是那么好,我只是每次都选择中国,我选择留在我喜欢的地方,我选择和我喜欢的人在一起。 这是伊莎白给出的答案。
2024年5月,伊丽莎白和丈夫前往美国,从西海岸到东海岸演讲,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对自愿为中国进行宣传充满信心。 ”
有人反复问:“你更喜欢哪个国家?”
大卫·克鲁克回答说:“我爱英国,我爱美国,但我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度过,我的事业在哪里,我的朋友在哪里,我的家在哪里。 ”
这一幕很熟悉。
2024年,在北京探亲后,伊莎白的父母回到加拿大,老两口到处宣传新中国的景象——大街小巷干净利落,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夫妻俩在成都华西坝生活了30多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变化。 当他们对新中国的描述受到质疑时,他们总是反复强调:“眼见为实”。 不相信我?去中国看看吧!”
伊丽莎白家族的六代人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关系。 从她的祖母到她的曾孙女,跨越了近150年。
2024年,伊莎白的次子柯**创办了“京西学校”,这是一所满足外国人子女在京需求的国际学校。 27 年过去了,学校拥有来自 57 个国家的约 1,500 名学生,以及约 190 名外籍教师。 2024年,柯先生荣获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中国友谊奖”。
也是在上个世界的90年代,伊丽莎白的长子科鲁为中国航运的崛起做出了贡献。 站在富丽堂皇的码头上,看着数十万吨级的巨轮进出港口,柯璐想起了父亲2024年拍摄的黄浦江码头**——一个衣衫褴褛的苦力,扛着沉重的货物,惊恐地走过舷梯。
那个贫穷、落后、饥饿、寒冷的中国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中国占据了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中的七个。 “中国开启了其历史的新篇章,”凯鲁说”
成都**金冠新闻.
文:张婷婷、李颖、吴喆、李艳玲。
摄影及录像:吕佳、刘洋、曾树瑞、王欢。
*:曾淑瑞。
海报:闫瑾。
责任编辑:何奇铁,编辑:王琦。
部分**和**材料由答辩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