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申婷,中国(深圳)综合发展研究院自贸创新中心项目研究员。
2024年12月21日,官方公布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前海总体规划》),结合前海合作区扩产后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四大战略定位、三阶段性发展目标和七大重点任务。 今年8月,国家颁布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东20公里处,均位于深港边境交汇处,以“深港合作”和“制度创新”为使命。 《前海总体规划》和《河套方案》的出台,意味着前海+河套双星座作为支持香港融入祖国发展大局和深港开放、合作、融合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巩固。
1、深港合作升级为双城融合 3第 0 阶段的战略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香港和深圳两个梯度转换,国内外因素相互克服适应,中国成功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世界经济也分享了中国的发展红利。 顺势而为,深港合作不断迭代升级,前期走过了行业主导的“前店后厂”1“香港服务研发,深圳科技与转型”第0、2期。0 阶段,到现在 3阶段 0。
1)更能体现深港合作以行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即“前店后厂”1阶段 0。 深圳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和组装,发挥“工厂”的作用。香港利用海外窗口承接海外订单,发挥“店”作用,形成“三对一补”发展的“前店后厂”产业合作模式。
第二个是“香港服务与研发,深圳科技与转型”。阶段 0。 现阶段,深圳开始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港合作主要以商品要素开放为主,而CEPA更多是边境措施,开放面临“玻璃门、弹簧门”等诸多问题。
(二)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发展新阶段。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香港提出“双城三圈”概念,为深港两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深港合作也应进入“双城融合”3第0阶段,在经济、社会、科技、民生等各个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当前,深港合作、融合发展既是丰富“一国两制”政策内容、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内容,也是适应国内外新形势的必要选择。 40年来,深港两地经济总量已超过5个7万亿元,占大湾区比重超过43%,深港融合发展稳步推进。
2、新阶段深港一体化的“前海模式”和“循环方案”
深港合作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河套、前海作为支持香港融入祖国发展大局和深港开放合作融合融合的国家重要战略平台,都肩负着“深港合作”和“制度创新”的使命。
a) 共同特征。
1.全方位集成。
前海套地区肩负着深港合作的重任。 前海建城之初就被赋予了“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使命,河套地区是深港两地真正的空间连接,也是香港与世界接轨、向内地延伸的重要桥梁。 新版《前海总体规划》首次提出“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的战略定位,“融合”二字反映出新阶段,深港融合需要在规则机制衔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与民生融合“循环计划”中“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试验区”和“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的定位,也表明在新阶段,深港双方将探索科技创新领域的开放合作,这不仅体现在港港园和深圳园两园的基础设施和资源集聚上, 同时在制度机制层面,如连接香港与国际先进科研规则和制度环境。此外,两个规划还对人才引进与服务机制、就业与社会保障机制、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高质量生活圈建设等作出部署。
2.以制度创新为核心。
《前海河套方案》强调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制度创新,在重点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例如,《前海总体规划》提出要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要求“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区域治理、营商环境、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发挥先导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的改革品牌,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河套计划》提出“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要求“营造高度开放的国际科研制度环境,对接香港及国际先进科研规则,加快形成灵活、高效、风险可控的跨境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在深化新时代科技体制改革、扩大开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 与社会的协同作用。
《前海总体规划》和《河套规划》都强调香港**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 一是前海等首批国家之间的合作对接机制,完善深港各级合作机制,加强与香港相关部门的日常联络沟通和业务对接;《河套方案》提出,建立深港合作区建设发展协调机制,建立定期会议和专题磋商制度。 二是充分发挥深港两地的社会力量,如前海咨询委员会运行机制、与香港重要人物、港澳重点行业协会的联络机制等河套地区支持深圳公园理事会和深港两地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联合成立。
2)“前海模式”:着眼于现代服务业体系多方位发展的综合融合模式。
前海是深港现代服务业综合合作区,在空间范围上与香港山川相连,位于深圳珠江口东岸、南山半岛西侧,面积扩大后距香港陆地面积最近仅5公里, 扩产后共计120家56平方公里包括原前海合作区、蛇口、小南山地区、会展新城、海洋新城、机场及周边地区、宝安中心区、大铲湾区等。
一是强调更大范围,构建陆地与海洋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例如,《前海总体规划》提出构建“一中心、一带、两港、五区”的空间结构,不仅将前海新中心打造成为湾区的“国际会议室”,还建设面向亚太地区,连接欧美澳的国际航空枢纽港, 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线网络,连接香港,打造辐射全球的国际航运枢纽港。
二是强调领域更广,探索深港围绕现代服务业体系开展全面合作,包括金融业、会展业、商贸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新国际产业、海洋产业等产业,促进货物便捷流动、高效配置, 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提升港澳居民学习、就业、生活的便利性。例如,《前海总体规划》提出,联动港澳,打造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布局金融业等七大领域。 并提出以一流的标杆打造宜居、有韧性的智慧枢纽新城,为国际社会打造高品质生活圈。
三是强调要深入,加快与港澳规则机制衔接,探索香港参与前海发展的新模式。 《前海总体规划》提出,率先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包括建立开放的市场准入体系、高标准建设前海深港国际法律事务区等。
3)“河套计划”:以科技创新单点突破为核心的深度融合模式。
河套地区是深港两地创新科技发展的聚集地,是深港深度融合的开发区,也是深港跨境互动最为突出的地区。 河套区位于深港交界处,地处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深圳中南部,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创新科技走廊的天然交汇处,面积约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公园占地30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包括福田保税区和皇岗港区。 相较于“前海模式”的多方位综合发展,河套合作区更适合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单点突破,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下“一区两园”优势,发挥深港一体化杠杆和支点作用。
《循环计划》聚焦科技创新阶段从0到1,明确了“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试验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转型试点集群”的发展定位。一系列制度安排,促进物资、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的便捷流动,探索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则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建立更加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圈,促进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融合。技术创新。
3、新阶段深港一体化前景。
当前,国际经贸规则调整到高度标准化和去主权化,国家正在推进制度开放,构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积极加入CPTPP,这必然要求深港两地的开放合作从商品走向服务, 从边境措施到境内措施等,“门是开的,小门也要开”,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同时,鉴于大国逐步改革开放的经验,以及香港作为世界级自由贸易港的特殊性,深港一体化的新阶段需要在全面开放和全面融合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或者说是弥合制度差距。
未来,探索深港一体化新模式
一是拓展深港两地不同特色的合作平台。 在前海、河套、沙头角三大开放平台,围绕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国际消费等特色领域,不断探索开放合作新模式,形成西临前海、中部河套、东临沙头角的深港合作新格局逐步与港口经济带、大运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北部都会区等平台形成联动效应,推动深港深度融合,逐步向全区域、区域拓展。
二是在深港三个合作平台范围内,努力打造“单一自贸区”。 推动前海、河套、沙头角三个深港合作平台协调联动,对标区域最高、最优的国际经贸规则,率先在服务+货物、边境+境内措施等领域示范,推动深港两地经济各方面合作更深化, 社会、科技、民生等领域。
封面图片由前海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