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频繁出差了一段时间,想找点放松一下脑子,于是翻出了金庸先生的**。 在《青血剑》中,有一个情节引起了我的共鸣,值得深思。
故事中的主角袁承志,是明末名将袁崇焕的独子,师从大神穆人卿,意外得到金蛇郎君的秘籍,武功过猛,侠义正气。 在“泰山大会”上,他不到半年就成为了七省莽撞英雄团的领头羊,大家都对他敬佩不已。 然而,就在英雄们庆祝的时候,清军士兵入侵山东,对国家和家人的仇恨涌上心头。 袁承志决定与兄弟们一起战斗,组织决战计划。
在与父亲麾下的前将领孙忠寿商议后,他们采取了类似于三国的“烧伯王坡”的策略。 孙忠寿率领新俘虏的明军士兵,将敌人引诱到峡谷深处,然后一举歼灭。 这意味着第一场战斗只允许输,不允许赢。 所有的主人都在他们的位置上,等待敌军士兵。 然而,袁承志迫不及待地冲出去报仇,多次被孙某拦住。
由于先头部队按计划被击败,袁承志急于再次发起冲锋,但孙一再劝告:“等等,现在还不是时候。 眼看自己的人马倒在血泊中,袁承志忍不住了,要求再战一次。 孙毅然决然地停下脚步:“不行,我不能着急,直到我举起黄旗!在整个过程中,孙忠寿连续封堵了三次,最后让袁承志等了。 然而,其他武林高手却受不了这样的等待,提前冲了下去,形成了一片狼藉。
最终,袁承志作为联盟的掌门人,看到众人冲出去,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杀了。 但是,没有组织和协调,一切都搞砸了。 孙忠寿大怒,叹了口气:“当年袁公率兵的时候,如果手下不这样听命,自己杀敌,就会请所有将领拿出尚方剑斩首。 这些英雄们武功不俗,不过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当年袁公在宁远培养的精锐士兵,又何尝不是天下之骄?这**是一场战争,简直是胡说八道!”
在金庸笔下,正规军一旦卷入《青血剑》,英雄组合就容易变成一盘松散的沙子。 精心的兵力安排,多兵种的配合,再加上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强大的后方保障,这些要素基本缺失。 要形成真正的战斗力,实在是很难。 所谓“为了骑士”和“为了将军”,终究是两个不同的境界。
当我读到武侠时,我总是羡慕英雄们高超的武功,帮助弱者和强者,勇敢无敌。 然而,当我再看一遍时,我突然对这些英雄产生了同情。 不管是郭靖、乔峰还是袁承志,他们都像消防员一样,“*着火'打'**全世界的'地鼠'都跑了出来,他们都需要这把'锤子'来战斗。 其他人可能看起来很酷,但这些英雄最终可能会落入“资源的诅咒”,以至于他们周围的人有一种“依赖心态”,他们总觉得“英雄”就在那里,你可以做到。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骑士精神”实际上是“法人主义”管理者的对立面。 韩非子说:“儒家用文学来捣乱法律,而侠义则用武术来违禁。 “要真正打造一支'铁军',《骑士精神》很可能会成为需要清理的对象。
所谓两只拳头,四只手都打得难打,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子。 秦国之所以能够横扫六国,是因为有很强的军功激励制度,实现了人人都是兵。 这不是某个“景科”可以阻止的。 无论一个人多么强大,都无法与有组织的大规模协作相提并论。
从“侠义”到“意志”,从个人能力边界的拓展到整体效率的提升,这是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被誉为最佳产品经理的张小龙,在刚开始的时候,花了两年时间,自己敲了7万行,做了国内最好的邮件软件——狐狸邮箱。 但如果他仍然坚持自己敲**,他就做不出像微信这样的产品了。
从狐狸信到微信,这是从“侠义”到“意志”的转变。 有了战场要发挥,队员们要高效配合,就不用考虑粮草供应了,这才是将领们的幸福。
最近,阿里的武侠文化备受关注,我去阿里总部开会时,会客室门口写着“藏经阁”三个大字,让人感慨万千。 阿里现在的日子不轻松,“风清”张小龙不得不亲自下去,试图挽救局面。 结局还不得而知,但在金庸的笔下,郭靖救不了南宋,袁承志也救不了明朝。
所谓张小龙“重建腾讯”,其实是“个人”和“平台”的双向努力。 从“侠义”到“将军”,这是个人能力边界的“升华”。 从“将军”到“将军”,我要感谢我没有遇到另一个“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