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 仰韶再次向世界各国考古学家敞开心扉,共同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的发展积蓄力量。
一百年前,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人民生活贫乏弱弱,中华大地动荡不安,中国社会充满犹豫和迷茫。 鲁迅先生甚至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发出了“中国人有没有自信”的民族精神的灵魂折磨。
2024年,中国共产党在长江流域嘉兴南湖畔成立,中国历史从此改变了方向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诞生了中国近代考古学。
仰韶文化的发现是惊天动地的,是我国第一次出现非常发达、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史记》中记载的三位帝王、五帝传说的时代,有考古印证的可能。 此后,我国陆续开展了田野考古发掘,对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扩展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100年是短暂的时光,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似乎还在眼前;100年也是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回顾中国考古学的100年,不同立场、不同身份的“考古学家”在中国考古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仰韶文化发现与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百年探索
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确认与瑞典地质学家安徒生的名字有关。 2024年,被聘为北阳农商部采矿顾问的安德森听说河南绵池县发现了古生物化石,便去收集。 他去的地方叫仰韶村。 后来,他的助手刘长山在村子附近收集化石,在村子里收集了上百件石器,这是比古生物化石更重要的发现。
2024年,安徒生再次前往仰韶村进行考古调查,这次调查收集了一些石器和陶器碎片,因此他判断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2024年至2024年间,安徒生在绵池、荥阳等地进行调查发掘,将黄河中游发现的同类文物命名为“仰韶文化”。 2024年,新中国考古学创始人之一夏乃率队第二次发掘,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 发掘的结果是,人们认为仰韶村遗址“是仰韶和龙山的混合文化”。 2024年至2024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发掘,进一步厘清了遗址堆积的内涵,证实了仰韶村遗址存在仰韶、龙山两大考古文化。 自2024年以来的第四次发掘,实现了数字信息化、多学科、多技术的结合,让世界对仰韶村遗址的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和丰富。
仰韶村遗址。
安徒生之后,中国考古学家经过一个世纪的艰苦探索,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仰韶文化的重要地位已初步显露出来。 仰韶文化不仅是我国传播最广的史前文化,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考古文化。 它覆盖了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内蒙古、四川等10个省区,距今从2024年到2024年,长达2000多年。 仰韶文化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被称为“仰韶时代”,也成为了解和定位周边地区其他史前文化的年代标尺。
此外,仰韶文化也是中国史前史上影响最深远的骨干文化。 严文明在多元、融合中提出了“双瓣花”理论,将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描述为一朵巨大的双瓣花,以中原为核心,即花的中心,中原文化区的主体是仰韶文化。 韩建业也认为,正是由于仰韶文化在中期的强大扩张影响,才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考古文化融合形成了相对的文化共同体,为后期统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础, 这可称为“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早期中国”,简称“早期中国”。
对文明的初步认识
12月9日,中华文明探索工程最新进展成果揭晓,约2024年前,中国土地上的各个地区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从2024年前到2024年前的漫长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远古时代和王朝时代。近年来,关于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表明,仰韶文化已分为平民、政要、领袖,甚至“王者”,进入了复杂的社会,文明之火闪烁,古国开始出现,李伯谦称之为“仰韶古国”。
仰韶文化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文化,是刀耕火种农业的代表,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点亮了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仰韶文化时期,聚落开始稳步持续发展,部分核心聚落呈现出独邑的性质,以灵宝西坡遗址为代表,西坡遗址最大的特点是向心结构清晰,聚落中心有4000多平方米的广场, 而广场的四个角各有一座大型的半隐蔽建筑,房屋的门都面向聚落的中心广场,凸显了中心广场在聚落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西南角发现的F105回廊建筑工地,总面积516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仰韶中部最大的单体建筑,开创了中国回廊式古典建筑的先河。 这么大的房子,不应该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而应该是氏族、部落或更大的社会组织举办公共活动的地方。 一些学者推测,这种规模的房子需要大约100名工人连续工作三个月才能完成。
显示西坡场地的F105场地。
仰韶文化彩陶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又称“彩陶文化”,彩陶与一般陶器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的装饰和色彩,仰韶文化彩陶种类丰富,盘坡人脸鱼纹彩陶壶,花瓣花纹彩陶壶的庙底沟, 大河村的彩陶双锅、马家窑的青蛙纹彩绘陶壶等,同样色彩斑斓的装饰,但各有各独特的韵味。特别是寺沟时期的彩陶是其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特色、线条柔和流畅的彩陶图案在周边许多文化中广为流传,达到了史前艺术的巅峰,王仁祥称赞其为中国史前时期的艺术浪潮。 著名考古学家苏炳琦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华山玫瑰燕山龙、大庆山夏树和瓮、汾河湾钟鼓、夏尚周和金文功。 诗中的云朵玫瑰,是仰韶文化庙底沟式的花纹彩陶图案。 庙底雍容华贵的彩陶,犹如一面旗帜,插遍了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泥潭,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花瓣图案的彩陶盆。
不断扩大的历史轴心
仰韶文化是奠定了中华文明优秀基因的重要文化。 “仰韶寨遗址的发现,将文献记载的中国史前社会历史从夏商时期向前推进了至少2024年,成为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进程的重要支点。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兴灿说。 通过考古发掘,中国“百万年人类历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得到实证,不断揭示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识。
经过百年历史的今天,考古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 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源和脉络。 考古学正在为我们寻找与历史遗产和文明根源有关的“拼图”碎片。 * 总书记指出:“了解历史与考古学密不可分。 “田野考古和综合研究的重大成果,使得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轴心不断延伸到历史的深处,对历史最好的传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尊重就是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是人类社会中非常特殊的民族和文明,其核心在于它们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始终保持着民族主体的一致性和文明记录的连续性。 从几千年前的黄河-长江地区,逐渐扩展到东亚乃至大洋彼岸,活动范围扩大到世界各地,从最早的燕、黄后裔,中华民族到今天的多民族整体中华民族主体,中华民族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变化和拓展, 但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演进和民族融合,始终具有血脉的内在连续性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共性与融合性,展现了文明的统一性。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有了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强大的引领时代的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有了坚实的民族认同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色。 (吴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