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方政府里会出现一些拖延已久的上访积压和无法控制的信访团体,有的上访问题已经存在了10年甚至几十年以上,有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有的是机制问题,但一些上访积压和上访团体的形成,还是这群人的心理和错误思维造成的。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相关人员的一般心理状态:
1.以你认为是事实甚至证据的情况向**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许多受访者或通过道听途说或通过虚假谣言,在日以继夜的自我催眠中,与各种来源脱节,不断对他们认为对自己有利的言论甚至网络谣言给予自己**和暗示,不断增强所谓自我主张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将自己挡在其他不利于自己的案例或法律规定之外, 并且没有听或读它们。
2.不要相信法律,不要相信政策,不要相信**,而是听从流言蜚语和同类人的话。
随着政策时空的变化,以及来访者流程的拖延,包括但不限于进京、过度行为导致被依法打击处理等,涉案的上访者**及各部门、各级各级工作人员的更换产生了抵触甚至对抗的心理, 再加上同类人之间经验的交流,有共同语言,就出现了信任的危机。
3、“怕丢、怕被骗、怕不被重视”的思想理解,也成为与面试官沟通的最大障碍。
采访者看似是弱势群体,但其实从现行制度来看,最大的弱势群体其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因为近年来法治建设取得了成效,还因为党和党一直以“民内矛盾”的初衷准备解决问题, 但是,面试官在想,既然已经走上了上访之路,那么申诉的达成不能敷衍了事,而且这么久都没有解决,所以会尽力让第一人注意,尽一切努力满足自己的要求。
与相关人员相比,在社会稳定领域也存在一些错误的想法
1、维护地区社会稳定的形式靠“阻塞”而非“稀疏”。
当地政府把积压的信访案件和信访人的日常管理,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域,用所谓的属地管理模式,减少人们去京的处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阻拦”效应,进而给信访者一种“你怕我去北京, 只要我走,你就会重视我。 再加上对地区社会稳定的肤浅追求,导致了这种错误管理模式的愈演愈烈。
2、忽略了“三到位、一加工”中“处理”环节的决定性因素。
“三到位、一办”的总原则是正确的,但应用于积压的信访和信访人触及红线的情况时,遇到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即信访积压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导致上访人普遍要么年龄过大,在社保行政处罚范围内超过年龄限制, 或者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处理”,或者因为家庭原因负担过重,一旦“惩罚”会影响家庭中其他人的正常生活状态,等等。
3.有选择地忽视单位的作用,偏向强调属地管理原则。
事实上,很多沉淀的上访积压,或多或少都与**职能部门的行动有关,但职能部门的上级属性比下属地单位更重要,所以只能以属地管理的原则为中心,将压力传递到下一级,形成事无所谓(信访积压)的局面, 领土无法控制这种情况。
双方错位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到头来,上访积压还是上访积压,上访者还是上访者,上访者要为已经做过的事情“买单”,或者作为“账单”,那么这些年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谁来“买单”呢?凡事都有两面性,一巴掌不出声,任何事情的解决都需要回归理性层面重新审视,才能得到妥善解决,希望那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