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智能化信息化监管,着力提高监管效率。 这是一件好事,但笔者明白,在智慧监管越来越普及的时候有些人认为,有了智能的监督,他们可以高枕无忧甚至将监控视为日常工作没有上赴一线、查明事实、防范风险的责任感结果,他们被一些非法企业人员欺骗,事故发生后,他们震惊地意识到“没想到会是这样”,“根本没想到”。
智慧监管有效改变了传统的“人与人”监管模式,弥补了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的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的制约,智慧监管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一些地方行业拥有强大的智慧监管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而一些地方行业甚至只有“一流监控”等主要功能。 例如,在重大危险区监管中,某城市建设了重大危险区监测平台,但由于缺乏技术力量,该平台只能实现对关键部位的实时监测,至于数据填写和危险预警,仍需人工操作。 因此依靠单一手段达到全方位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效果,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在实践中,数据是智慧监管的基础,那些用于采集和分析数据的设备和平台也会出现错误和故障。 如果主管对所监管的行业或相关企业不够熟悉,对设备和平台的性能就没有很好的把握一方面很难发现错误和故障,另一方面也很难发现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风险和隐患。
更有甚者,一些企业本着“有政策、有对策”的态度,在其中耍花样。 去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贵州局在贵州水城矿业有限公司那罗寨煤矿进行检查时发现,有监察员担心瓦斯浓度飙升后超标被处罚人为关闭安全监控系统接地开关的电源开关,造成整个矿井传感器断开。
一些企业虽然维持着监控的正常运行,但却抓住了监控画面有限的局限性,在监控前通过调整摄像头角度进行欺骗,导致出现“**作用内,**污垢外”现象。 近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5起涉及自动监测造假的典型案例,为确保废气自动监测数据达标,福建省环境工程公司试图隐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氧含量等监测因素的斜率值, 导致相关数据失真。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这个大是非问题上,决不能有丝毫松懈、马虎。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需要人防、技术防卫、实物防卫三位一体关键作用是人防,这是各级主管的责任感。 只有在工作中保持“敬业、专注、关爱”,以“永远放心”的责任感抓好责任措施的落实,才能为各行各业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作者:南希 **中国应急管理报 12月16日第三版 原标题:《没有智慧的监管可以代替责任感》 责任编辑:范晓丽 编辑: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