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 (记者 宋宁华 通讯员 魏晓新 宋伟)航运是全球经济的动脉,也是一个专业门槛很高的领域,货物从始发港到目的港,要经过订舱、报关、仓储等诸多环节,涉及货主、收货人、货代、船公司等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近日,上海海事法院受理了多起在订舱、装箱、报关等过程中因“小失误”造成“大亏损”的案件,提醒海事从业人员注意经营细节,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图片说明:上海海事法院受理了多起海事纠纷。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个“圣彼得堡”不是另一个“圣彼得堡”。
随着全球化,港口之间的航线数量不断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众多港口中,名称相似甚至同名的港口并不少见。 因此,在选择航线时,不仅要仔细检查起运港、中途港、目的港,还要注意港口所在的国家或地区,以免因港口名称相同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海运合同纠纷中,原告委托被告订舱,要求将货物从中国运往圣彼得堡。 随后,被告在订舱系统中选择目的港为美国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港。 原告获悉后,表示正确的目的港应为俄罗斯圣彼得堡港。 然而,此时货物已经装运,后续货物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港卸货,并安排转运到俄罗斯圣彼得堡港,产生了从中国出发港到杰克逊维尔港的运费、滞留费、仓储费等多项费用。 双方就付款费用发生争议,向法院提起诉讼。 虽然本案纠纷在法官的组织和调解下顺利解决,但如果双方在订舱之初仔细核对目的港和所在国家和地区,并多沟通确认,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一箱货怎么能变成半箱?
在国际**中,为了降低货运成本,托运人往往会进行仔细的计算,并努力充分利用集装箱空间。 当涉及到多件货物拼箱时,更需要及时仔细检查,以避免出现漏货的情况。
在一宗海运合同纠纷中,原告委托被告处理三件货物的包装和报关。 考虑到当时集装箱短缺和运费过高,原告决定将三批货物分两批运至被告仓库,装在一个集装箱内运输。 货物到达目的港后,收货人发现实际数量与应收数量不一致,本应满箱的货物只有半箱可用。 经沟通,仅申报并包装装运的货物中只有一批,其余仍在被告仓库内。 为了将其余货物交付给收货人,会产生海运等额外费用。 至于这笔费用由谁承担,双方意见不一,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法官的主持下,最终达成了和解。
为此,法官提醒海事参与方,在货物分批运往仓库、加装、拼装时,委托方应明确自身指示和拼箱需求,作为受托方应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对接,遇到不确定情况时及时与客户确认。
相隔一个字的危险品编号。
在订舱过程中,需要提供真实的货物材料信息,特别是对于误报危险化学品可能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的情况。 在实践中,所有主要航运公司都因隐瞒和误报而受到处罚,包括罚款。 由于订舱时需要填写的内容较多,因此需要仔细核对危险品的名称、类别、UN编号、包装等信息,以免出错和失误。
在危险货物的装运和订舱与货运代理之间的纠纷中,联合国的危险货物编号为1760,件数为1780。 当商人更改货物的毛重时,UN编号被错误地输入为1780。 由于登船单上的UN编号与海运危险品申报信息不一致,导致货物无法登船,货方还因错误申报危险品被船公司罚款30,000美元。 因此,有关各方对错误申报危险品的罚款责任存在争议。
法官认为,海运的复杂性对海运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避免“小失误”带来的“大损失”?法官建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落实书面文件,避免误解。 海运关键信息应以书面形式确定,避免在口头交流和沟通软件沟通过程中因同音异义词和缩写而产生误解,确保货物顺利、准确地到达目的港。 这些信息包括货物的名称、重量、尺寸、数量、包装方法,以及运输的始发港和目的地。
其次,充分沟通,精准对接。 在整个货物运输过程中应与相关方保持沟通。 当涉及到货物运输关键信息的变更时,应及时充分提示和确认。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各方应保持密切沟通,妥善解决情况,尽可能避免损失的发生和扩大。
此外,使用数据来提高性能。 目前,一些团队和货代公司已经利用大数据分析,将订舱货物信息与海关、港口等部门留存的信息进行比对,并自动纠错,避免因低级错误而造成运输安排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