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直被戏称为跨国公司的“墓地”,这是有充分理由的。 短短七年时间,近2800家外企在印度“撤退”,最新目标为比亚迪,成为继小米之后印度的“猎物”。
最近,印度宣布采用一项耗资高达5800亿卢比的大规模电动汽车计划。 该计划旨在在未来10年内在169个城市推出10,000辆电动公交车,同时建设基础设施。
这一计划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全球气候问题日益突出,印度作为人口大国和碳排放大国,亟需响应联合国节能减排的要求,承担起保护气候的责任"致力于脱碳";其次,随着国际能源形势的不断演进和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动汽车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发展的主要趋势。 包括美国、中国、欧洲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把目光投向了电动汽车,而印度作为世界第五大汽车市场,自然也不想落后于这一时代潮流。
然而,印度要实现其10,000辆电动汽车的计划,它并不依靠自己的技术和能力。 面对目前的电动汽车技术和新能源发展水平,很明显,印度无法独自完成这个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购买。 在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订单方面,中国企业是竞争中的佼佼者。
今年上半年,印度经过公开招标程序,选择了中国的比亚迪,并愿意斥资228亿卢比(约合人民币20亿元)从比亚迪购买1000辆电动客车。 对于比亚迪来说,这是一个机会,毕竟这笔订单的完成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印度市场。 印度国内电动汽车市场潜力巨大,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印度纯电动公交车仅4506辆,仅占1辆25%。
在一项本应顺利进行的交易中,印度和比亚迪最初似乎处于谈判的最后阶段,但最终谈判因一个条件而停滞不前。 印度提出了一个要求:在支付10%的定金(相当于2亿元人民币)的同时,要求比亚迪先交付1000辆电动汽车,然后在印度收货后支付剩余余额。
这种做法在国际上并不少见,旨在降低双方的交易风险。 但是,面对印度这样的贸易伙伴,比亚迪显然不敢冒这个险。 印度在国际商业舞台上的灵活运作和一些过往经验使他们在此类交易中相当熟练,因此比亚迪在考虑交易风险时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 类似的经验也反映在过去的俄罗斯交易中。
俄罗斯和印度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能源伙伴关系。 即使在乌克兰危机之后,两国之间的合作仍然保持稳定。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超过300亿美元的石油及相关产品。 这使得印度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能源买家。 然而,对于俄罗斯来说,这种交易方式看起来有些不公平。
问题在于,尽管交易金额很大,但印度不使用俄罗斯卢布或美元进行结算,而是使用自己的卢比。 然而,目前印度卢比在国际上的使用相当有限,仅占全球份额的2%。 因此,俄罗斯持有的卢比很难轻易兑换成其他货币用于资金流动,在印度本身也很难找到大量可以购买的物品。
俄方曾试图建议印度改变支付方式,收回这些卢比,用卢布或美元等货币支付,但印度断然拒绝。 对于今天的俄罗斯来说,手中的巨额卢比几乎变得一文不值。 俄罗斯面临着无法消费或交换的金融困境,这使得这些卢比对其商业运营几乎毫无用处。
此外,印度还计划将其持有的俄罗斯卢比投资于俄罗斯卢比,以支持印度的基础设施发展。 不过,这一提议看似是针对俄罗斯投资的,实质上是希望俄方将资金完好无损地“返还”,声称这是为了避免卢比外流对银行业造成担忧。
这不是印度第一次设置这样的“陷阱”。 许多国际公司在印度做生意时,经常会遇到“在印度赚到的钱只能在印度花”的尴尬局面。 就在此之前,中国的小米等一些公司已经在印度遭受了损失,因此比亚迪等公司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印度的报价。
在被中国企业拒绝后,印度立即将目光转向美国。 最近,印度宣布了一项名为“50,000辆电动公交车”的计划,到2024年将50,000辆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 印度声称得到了美国的高度赞扬和支持,称美国将动员私营企业和**向印度提供“捐款”。
对于美国来说,印度在其“印太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美国表示支持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美国商人的天性决定了他们不会从事亏损交易。 因此,虽然在美国可能会提供折扣,但随后的维修和设备成本可能会很昂贵。 如果没有后续的维护,电动汽车很快就会报废。
印度不太可能多花一分钱。 这也意味着印度更有可能拖欠付款,如果最终失败,美国也将承担后果。 比亚迪拒绝印度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