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邹云寒,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部宏观经济研究室。
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中国经济走出了复苏曲线,为我们做好新的一年积累了宝贵经验。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克服经济运行中的新困难、新挑战,必须坚持在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定、先建后突破。 相信在政策统筹作用的驱动下,在比较优势和经济韧性的有力支撑下,中国经济将能够克服内短期的诸多困难和挑战,走上明年的春天之路。
*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全面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长期好转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信心。
今年是新冠疫情防控三年后经济复苏的一年。 从现实角度看,2024年中国经济复苏经受住了诸多考验,顶住了外部压力,克服了内部困难,波动性明显增强,逐步好转。 在经历了波浪式的恢复性发展之后,国内外各方对我国经济复苏的形势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对后续经济发展的方向更加关注。 如何“巩固和增强经济复苏的积极态势”,如何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有效提升、量量合理增长”......各行各业都迫不及待地从年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中找出最新动向。
回首这一年,经济复苏不仅面临来自外部环境的新冲击和挑战,也面临内在问题的新变化和调整,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叠加,短期问题与中长期矛盾并存。 放眼中国,疫情的涟漪效应依然存在,微观实体要彻底摆脱冲击还需要时间。 同时,经济结构转型进入关键时期,更多新的“瓶颈”环节亟待解决。 从国际市场看,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依然疲软,全球市场增长乏力。 尽管国际组织不断上调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但这更多的是“形势没有年初想象的那么糟糕”的迹象。 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中国经济走出了复苏曲线,为我们做好新的一年积累了宝贵经验。
困难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进的信心少了。 中国经济的前景取决于其长期的内在和不断增长的发展优势。 从主流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一个国家增长状况的主要因素。 近十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增加,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显著增强,我国劳动力的数量优势正在加速向人才优势靠拢。从资本的角度来看,我国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资本在经济的质量增长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上述两者的增长是有限的,那么决定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主要变量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即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只要我们自力更生,努力工作,克服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障碍,科技创新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根基就会更深,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就会更加坚实。
目前,“中国经济复苏仍处于关键阶段”。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克服经济运行中的新困难、新挑战,必须坚持在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定、先建后突破。 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不仅要“求稳”,而且要“求进步”。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解决发展中的许多困难,促进发展中问题的消化。 正是由于经济增长的压力,才更需要为进一步发展换取时间和空间。
越是风雨飘摇的周边环境,越要处理好“建立”与“破”的关系。 所谓“立”,就是要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新的动能取得实效,让新要素支撑发展一片天。 所谓“破”,就是要做好新旧模式的衔接切换,以转型升级稳住经济增长的传统引擎,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支柱。 “先建立后分解”是减轻明年经济复苏压力的具体指南,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途径。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解、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发挥更好作用的原则,是推动明年经济持续向好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时候,更需要减轻负担, 减少障碍,化解矛盾,增强政策动力。实践证明,宏观经济政策怕空、空、执行难,更怕相互争斗、相互制约,难以形成合力。 因此,明年的宏观政策既要强调力度,又要注重灵活性、适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还要强调方向,增强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相信在政策协调作用的驱动下,在比较优势和经济韧性的有力支撑下,中国经济将能够克服长期和短期、内外部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正面竞争”中加速复苏。
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经济远比其他国家复杂得多,同时也意味着不可能照搬别人的经验。 没有人走过的路,总是荆棘丛生。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把握所见所闻,多办事,努力以自身工作的把握来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用发展方法解决问题,提振信心,就一定能够走上一条通向春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