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快形成”到“发展”,体现了生产力第一质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规划。
*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强调,明年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抓重点,扎实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九项工作要求。 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的质量生产力。
“新质量生产力”是总书记最初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今年,他在黑龙江考察和主持召开新时代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加快形成高质量的新型生产力”。 新的质量生产力作为世界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论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加快形成”到“发展”,体现了生产力第一质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规划。 要运用系统思维,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一新理念所蕴含的深刻逻辑,在不同层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共同推动新型优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
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赢得发展新品质生产力的主动权。
发展新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圈,培育创新基因,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效率,更好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走以企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之路,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生产力稳步提升。
具体而言,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高质量新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
一是要加强人才队伍的支撑,在更高的起点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教育和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支撑。 要结合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要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运用,建设民族教育大国和终身学习习习强国,为“新人才”提供新素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
二是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整合优化各类创新主体,集中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跨部门优势,打造一批能够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协同创新平台,促进要素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创新效率。
三是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新生产力知识产权保护。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具有发展新质量生产力潜力的行业已经达到或正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要归功于我们的自主创新。 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体现这些新的质量生产力尤为重要。 未来,要从保护和鼓励创新的角度,规划与发展新生产力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制定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引领高质量新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是发展新的质量生产力的基础,制定与新的质量生产力相适应的产业政策可以引领其发展方向。 过去,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自然人口红利,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装配和终端产品制造产业模式,融入现有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产业创新的自主培育,在一些核心产业存在技术短板,面临“卡脖子”的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要求我们通过产业政策,将诸多优势的整合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市场优势,以产业规模扩张为重点,推动产业创新驱动、优化更新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 并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一方面,要更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大力度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适度推进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展布局。 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航天发展、氢能与储能,树立正确定位,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新型优质生产力发展。
另一方面,决策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以结果为导向,减少过渡性、不科学的政策干预。 适时、适度、适当的政策应起到引导作用,避免出台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政策,对产业发展起反作用。
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促进集聚过程中新型优质生产力的规模化发展。
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需要集聚,现代工业体系要整合在合理的空间载体上,特别是要考验各种生产要素的高效有序布局。
要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的天然优势,利用好不同地区发展的比较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既能为新生产力的发展带来“1+1>2”的规模效应, 也有助于解决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方面,要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加强世界集中统一领导,优化主要生产力布局,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实现不同功能空间优势互补。
具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应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对区域内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进行分类改革,围绕装备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增强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中西部地区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结合本地区特点,吸收和运用先进技术,在重点领域进行创新。
另一方面,加强协同创新网络建设。 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只有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才能避免各地新生产力的“闭门造车”发展。 要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尝试构建区域板块、城市群、省际、省内多层次的协同创新网络,凝聚区域间创新发展的合力。
同时,要避免生产要素的简单堆叠。 不能通过机械化和生产要素的同质堆砌来培育产业集群。 要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和创新主体的意愿和动力,搭建创新集聚平台,开展原创性、领先的科技攻关。
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新型优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首次将企业定位为创新主体。 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进一步明确“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党的二十大强调“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 创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是科技创新最具活力的主体,是新型质量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参与者和最有力的推动者,营商环境的改善对新型质量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企业、关爱企业家,就是要保护新型优质生产力的发展潜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关注企业家的合理诉求,就是为新型优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 既要增强“店小二”的服务意识,不断完善制度、法规等软性经营环境,又要注重配套设施,提升硬环境宜居水平。
具体来说,要创造一个与新的质量生产力相适应的高质量商业环境,有几个主要方向:
一是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的政策扶持,为“看得见的手”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无形支撑”。 要构建鼓励企业在资金、财务、税收等方面创新的制度,重视各项政策的协同效应,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是更加关注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中不少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是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企业的创新行为离不开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服务机构的支持与配合。 **要引导科技创新相关方从更高层次、更宽维度扶持企业,在更深层次培育真正适合新生产力发展全过程的企业创新土壤。
培育和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归根结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调高效配合。 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一流的服务功能,使新的质量生产力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各行各业形成的强大合力成为培育新时代新型质量生产力的最宝贵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