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12日举行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圆满落幕。 12月13日,毕马威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沈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会议是修订全球气候行动路线的重要契机,也是全球治理多边进程的里程碑。
沈莹认为,COP28气候“损失与损害”协议的正式批准发出了非常积极的信号,但总金额仍然非常有限,资金是推动气候行动的重要力量。 全球能源转型是必然趋势,技术创新应成为加快能源转型的核心。
沈莹表示,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未来,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信息披露进程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重点关注信息披露框架、数据质量、重要性评估、利益相关方参与等。
COP是修改全球气候行动进程的重要机会。
贝壳财经:COP28已经落下帷幕,您参加大会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沈莹: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协定》下进行了首次“全球盘点”,以反映全球气候行动的实际进展,充分了解各国在温室气体减排和融资方面的差距,这是修订全球气候行动路线的重要契机,也是全球治理多边进程的里程碑。 同时,会议期间宣布了一系列关于国际合作的承诺和宣言,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注重行动与合作的积极信号。 事实胜于雄辩。 国际社会需要在落实减缓、适应、气候融资等重要问题承诺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使全球气候治理和长期气候愿景成为现实。
贝壳财经:关于COP28,您还记得哪些论坛或话题?为什么?
沈莹:首先是能源转型。 有证据表明,目前的全球减排量不足以满足《巴黎协定》15摄氏度的目标让我们意识到与全球目标的巨大差距以及能源转型的紧迫性。 为此,我们必须加快行动,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兴低碳技术的发展,目标是从现在到2024年将可再生能源容量增加两倍。 然而,能源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可靠性和经济性,以及能源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能源转型:技术路径选择和创新是关键。
能源转型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 这是COP28的另一个重点:“兑现旧承诺,制定新的气候融资框架”。 我们认为,向净零转型需要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融合与发展,推动转型金融将是加快高排放行业低碳绿色转型的关键。 我们相信,随着碳减排路径日趋清晰,转型金融全行业标准规范的建立和完善,转型金融将释放出气候投融资的更多活力。
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
贝壳财经:您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COP28中的表现?中国企业的优势是什么?
神颖:COP28期间,中国代表团在蓝区举办了一系列“中国角”活动,就生态文明建设、气候变化政策行动与国际合作、公正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能源转型等100余场边会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成果。 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彰显大国担当。
大会期间,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中国角”系列活动,展示自身在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突出成果和能力创新,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对话,发起多项助力全球气候行动的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感和信心。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缺乏一致的标准和评价体系、ESG信息量化与披露、**连锁风险与管理、数字化能力等,凸显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贝壳财经: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如何?有什么改进空间?
沈莹: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毕马威数据显示,中国前100家最大企业(N100公司)的ESG披露率从2024年的78%提升至2024年的89%,达到国际水平。 然而,由于国内缺乏系统、规范、清晰、可量化的ESG信息披露标准供企业参考和遵守,国内大多数企业的ESG信息披露现状仍主要以自愿披露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主,以宣传企业社会公益活动的发展情况。
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这预示着从全球一致的报告口号转变为现实。 未来,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信息披露进程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重点关注信息披露框架、数据质量、重要性评估、利益相关方参与等。 除了满足监管合规和“双碳”目标要求外,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将帮助企业挖掘潜在价值和韧性,打造差异化的品牌优势。 此外,高质量的ESG披露可以帮助企业向利益相关者传达其可持续发展愿景和机遇,同时也是企业从市场获得融资的关键。
金融是气候行动的重要力量。
贝壳财经:COP28气候“损失与损害”协议正式获批,有哪些影响和变化?
神莹:去年在埃及举行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决定设立损失和损害机制并实施“损失损害”(Loss and Damage**),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和损害提供资金支持。 今年COP28首日,通过了关于损失损害财务机制运行的决议,明确了运行主体和治理机制。
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并发出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然而,与应对损失和损害的全球资金需求相比,这一总数迄今为止是有限的,而且与它试图解决的需求规模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预计这些筹资安排今后将得到明确执行,这些安排将是可持续的,并将有效运作,以确保发展中国家获得财政支持,以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
贝壳财经:目前,气候融资有哪些障碍,又该如何破解?COP28的气候融资是否按预期进行?
沈莹:融资是气候行动的重要力量。 根据公开信息,在COP28的前四天,已经获得了数百亿美元的承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包括对损失和损害的承诺**和气候融资,如阿联酋发起的私人气候**,预计将在加速全球气候行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全球气候融资规模远低于预期。 发展中国家对资金的需求尤为迫切。
因此,如何缩小气候资金缺口成为重要课题,包括清洁能源投资、气候适应、损失和损害等融资需求。 在此过程中,我们认为应推动全面准确的数据、全球标准和金融能力建设,以支持气候投融资的发展。 同时,我们要通过统一的标准和可信的数据,避免漂绿,充分发挥民间在气候融资和投资中的关键作用。
加快能源转型应将技术创新置于其核心。
贝壳财经:近年来,能源转型备受关注,当前能源转型有哪些误区或局限?应该如何调整?
沈莹:我们深知,全球能源转型正在进行中,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已经偏离了实现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道路。 为了保证 1到2024年,到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增加两倍,5°C气候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然而,在不到七年的时间内实现这一增长目标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正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7 (SDG7) 所概述的那样,能源转型需要以人为本,即到 2030 年让所有人都能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的、可持续的现代能源。 我们认为,加快能源转型应将技术创新置于其核心位置。
能源转型的核心挑战和制约因素在于如何保证能源安全、经济可行性、绿色低碳之间的平衡,在安全可靠替代新能源的基础上逐步退出传统能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贝壳财经:如何兼顾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与能源安全?
沈莹:科学规划、统筹协调低碳转型发展和能源安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把握能源转型的节奏,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建后破”的原则,实现不同能源类型之间的平稳韧性转型。
中国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部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燃煤电厂,这是能源转型的重大转变。 未来,随着大规模储能、智能电网、虚拟电厂等领域一系列技术的突破和商业化,中国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支撑全球可再生能源循环翻倍的目标。
贝壳财经:你提到“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新兴低碳技术的投入”,目前大家在这方面的投入情况如何?哪些技术可能会变得无处不在?
神颖:中国积极部署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新兴低碳负碳技术全产业链发展,将有力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 这些新兴的低碳技术将真正为能源转型和创新带来机遇,但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大规模商业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我们建议将支持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包括政策、资本、市场和行业等方面的一系列支持措施。
新京报壳牌财经记者 陈伟成。
编辑:岳彩洲。
刘宝庆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