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周楠. 2024年是非营利组织“勒紧裤腰带”度过难关的一年。 公益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面对诸多挑战,如何把握当下,坚守教育初心,如何从“难守望”中逆流而上,是教育公益组织面临的共同考试问题。
艰难中坚韧发展
不容忽视的是,在疫情释放后的2024年,很多机构的生存依然十分艰难,资源有限。
2024年4月18日,北京宜兴市公益信息交换服务中心发布的《2024年疫情后公益组织现状及诉求调查报告》指出,三年疫情对70%的执行性非公益组织产生了较大影响。 其中,省级以下社区服务型公益组织受影响较大。
不过,在新政策的指引下,非营利组织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2024年,《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明确到2024年,“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和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要进一步畅通和规范”。 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更加突出“;2024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引导和支持愿意、能够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2024年,《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第14次列入**工作报告......
祥融公益协会秘书长丁广权直接分享了自己在一线看到的喜人画面。 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2024年走访江西、新疆、甘肃等地区的乡村学校,有几点普遍感受:一是基层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意愿明显增强,想做事,但也普遍缺乏资源;二是县级公益组织、志愿服务能力等地方社会力量正在发展,甚至不少地方企业也在“青睐”教育支持,履行社会责任。
在项目方面,一批社会组织从未停下脚步。 例如,3月,由蓝图公益协会主办的蓝图海洋公益调研活动在厦门开幕,来自贵州省铜仁市的27名师生开展了为期7天的以“带孩子进山看海”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 2024年5月8日,由上海爱梦公益协会发起的“2023梦想大篷车-小红书-平原识字教育”活动启动,让当地孩子体验多门梦想课程,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现代化、互联网化、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为当地带来扫盲教育的新理念。
韧性的另一个方面是教育捐赠的持续增加,尤其是对大学的教育捐赠。 教育领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教育领域投入的捐赠资金一直走在前列,企业和企业家仍是高校大额捐赠的绝对主体,校友捐赠比例也极高。 11月29日,在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向母校武汉大学捐赠13亿元现金,重点支持数学、物理、化学、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计算机领域的科技创新, 支持大学生培训。据悉,此次捐赠是武汉大学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捐款,创下了国内高校校友单笔现金捐赠的最高纪录。
然而,与高校大额捐赠的“喜人”局面相比,学前教育的捐赠情况却没有那么乐观。 2024年下半年,宜山数据总裁陶泽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高等教育虽然是大额捐赠的“金石”,但很多研究结果都指出,从长远来看,教育领域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其实是幼儿教育, 以及“捐给幼儿园的钱比捐给大学带来的社会效益更高”。
要坚持长期主义、高高在上
针对记者列举的ChatGPT与教育、家校社会共育、师生心理、学前教育等一系列热点问题,丁广权认为这些问题值得关注,但作为公益组织,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定位,关注那些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甚至冷点和冰点,从而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
面对未来,丁广权直言不讳地说,“教育公益机构与其考虑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发展,不如先思考如何更好地生存,如何更好地设计好的项目来回应社会需求。 此外,教育需要长期主义,教育和公益也是如此,公益组织应坚持长期耕耘,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力所能及。 ”
同时,他提醒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丁广权说:“以我最近走访的江西某县小镇为例,2024年,该镇有16所乡村学校和教学点,短短几年时间,只剩下4个教学点。 当地教育局局长表示,其中三个教学场所也将在2024年拆除。 ”
此外,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家校协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平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一些教育公益组织过于强调“创新”,过多的个性化事物,科学性不足。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