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近日在旗下官网上晒出了一张《降本增笑》的海报,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阿里云对过去一段时间降本、盲目降本引发的一系列P0级事故的自嘲。 官方的吐槽,最致命的,降本增效变成了降本增笑,阿里不是一直标榜自己的管理很先进吗? 为什么会这样? 别只是嘲笑阿里云,其实一般的公司可能在降本增效方面做得更差,做了很多自以为有效,实则无效,甚至可能雷霆万钧的佯攻。
降本增效就是搞减法:很多企业想得很简单,降本增效就是砍,削减各种成本,比如延长加班时间、关灯、双面打印等,然后裁掉性价比不高的老员工,削减投资预算。 这些都是形式主义,他们没有成本分析,他们不知道保留哪些,删除哪些,总之,无论如何,只要一刀切,似乎就能实现降本增效,殊不知,这样的一刀切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阿里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几起P0级事故造成的巨大损失,足以让裁员降本的三瓜两枣成笑话。切割是一种简单而粗暴的表演,降本增效需要从商业模式、业务流程、技术层面进行设计。
降本增效只是降本:降本增效明明是四个字,但很多企业似乎陷入了恶中,眼睛只看到前两个字,却看不到后两个字,只降本不增效。 降低成本不是更容易吗? 毕竟只要挥刀砍下来,提高效率就比较困难了,而且需要向外增加,更不能说能得到。 但是,效率比降低成本更有效,因为增长可以治愈所有疾病,增量有希望,规模扩大,成本自然会下降。 但是,很多人在内战中是局内人,在外战中是门外汉,他们拿不到外部增量,所以他们不得不在内部降低成本,然后滚进去。
降本增效不是投资:很多企业搞降本增效,一分钱都不准投入,导致投资不足错失新的战略机遇,因削减预算而客户关系冷淡,使企业失去未来增长的动力。 这种做法的本质是将今天的成本转化为明天的成本,企业未来薪酬将翻倍。
降本增效就是分工:有的企业搞降本增效,就是给各部门设定降本目标,业务部门要减多少,职能部门要减多少,各部门在KPI的指挥下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 将自己的成本转嫁给其他部门。公司也缺乏从整体层面思考,一号位并没有引领变革性降本增效方案的设计和推广,只是希望一线基层能够主动降本。 这种降本增效竟然能有效,实在是太奇怪了。
降本增效就是搞体育:很多企业喜欢搞体育,降本增效也喜欢搞体育。 演习来的时候,大张旗鼓,热情高涨,演习结束后,鸡毛不少,心里不已。 但是,降本增效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只要是做生意就应该继续做下去,不能搞体育。 企业应将其内化到日常经营活动中。
上面提到的佯攻比比皆是,不妨互相检查一下,如果有,会鼓励你去改。 说完佯攻,再来看看真实的佯攻。
什么是真正的行动? 让我们用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不只是减法,而是加减乘除:碧约特超市此前要求员工在开业前两小时上班,做好摆放商品、打扫场地等准备工作,迎接顾客,这也是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大卖场借鉴的既定流程。 然而,在第一波顾客进店后,员工们无所事事。 为此,CEO孟凡砍掉了这个多余的动作,而是提前十分钟来到店里,利用这短短的时间,紧急列出第一批顾客,叔叔阿姨们,少量的生鲜商品,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等待店铺正式开业,然后从容不迫地对整个店铺进行精细化的陈列和环境维护。 两个小时后,上午10点左右,当超市里挤满了顾客时,店里已经到了最富贵、干净、整洁的状态。
在孟凡忠的推动下,员工比原来晚了近两个小时到达,但超市的业绩并没有因此而下滑,相当于每人每天节省了近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人工成本明显降低。 这种减法才是真正的减法:从客户价值出发,客户价值决定哪些成本可以降低,哪些成本不能降低,甚至增加。 降本增效不仅是减法,还有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加法也是以客户价值为基础的,如果投资增加,ROI能上升,那么加法还是要加法。 任先生说:不管你节省了多少策略,再穷也做不了差客户,你说的是战略和客户界面的投入,你要投入进去,不能一味地砍掉。 乘法除法是商业模式、业务流程、技术方面的放大和复制,比如马斯克对推特应用第一性原理,从8000人降到2000人,推特还能正常运转; 再比如AI技术在基因测序中的应用,效率提升了数亿倍,原本测序的“农民工”和合同工头相继下岗。
不只是降低成本,而是同时增加和减少:卫小丽,汽车制造的新生力量,从事降本增效,但理想CEO李湘指出,没有销售,怎么谈成本降呢? 规模向上,成本自然会下降,扩大销售是降低成本的最好途径。 在这三者中,理想汽车之所以更好,是因为它销量最大,更容易降低成本。 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更有效。 降低成本不一定能提高效率,甚至可能增加损失,而效率的提高一般会降低成本,效率是应该做的,降低成本和增效应该反过来称为降效。
为了控制成本,本来是分阶段为这些人设定KPI,每年设定成本降低目标,却发现成本无法降低。 后来,华为拉通了流程,把这些人打包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团队,并制定了一个整体考核指标,叫做四活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并将他们的奖金与这个指标挂钩。 四种灵活费用分别是库存管理费用、应收账款管理费用、物流仓储费用和销售管理费用。
自从他们成为绳子上的蚱蜢以来,这些人密切合作。 从一开始,解决方案经理就精确测量基站的经纬度,制定详细的BOM清单和安装流程,并提供给购买者。 **链式采购时,会计算出所有经纬度应该采购什么,同时也会逐步包装采购6个月为周期,可以准确地从公司总部直接送到精准点,去掉中间环节,从而节省大量的物流仓储成本。 2024年,这四项灵活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2%,2024年,经过4年的优化,这个数字变成了68%,挤出 52%的利润。 由此可见,简单的分摊是行不通的,但要深入业务,优化流程,配合激励机制,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不是突如其来的战役,而是持续改进:华为从未搞过降本增效的战役,但它在增本降本方面做得非常好,因为通过机会导向的运营管理、责任中心、薪酬方案等一系列机制,降本增效已经固化在组织的肌肉记忆中。 华为的运营管理以增量机会为导向,形成“机会、目标、战略、行动、资源”的闭环。 当抓住机会时,增量就会存在,成本降低将是可能的。 华为责任中心明确各单元定位,设计内部市场化交易结算机制,建立自身账本,精准衡量自身价值创造,有效推动各层级业务主体持续降本增效。 华为的薪酬包机制将每个单位的薪酬与自身价值创造挂钩,每个人都会主动想办法降本增效,因为自身利益与降本增效息息相关。 华为降本增效的努力不需要高层推动,因为这些机制还在不断推进。
相较于发起降本增效运动,逐一设计降本增效方案,这些机制更加有效和有力,会带动员工不断寻找降本增效的方法,及时反馈降本增效的效果, 并共享降本增效的成果,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任先生不必大喊大叫,也不必费力,员工会自动降本增效。 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是这些机制,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增量导向的运营机制:华为的运营机制针对的是外部机会,而不是内部存量。 从BLM战略开始,它的目标是两个差距:机会差距和绩效差距。
在制定商业计划时,也是要时刻关注机会,围绕机会采取一系列策略和行动,确保抓住外部增量。
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动态机会,通过业务分析,将密切跟踪机会,促进业务目标的实现。
责任中心机制:华为运用责任核算的概念,将各类单位划分为五类责任中心,其中利润中心是中心位置(详见《组织中利润中心的详解》和《华为的利润中心为什么这么搞砸? 》)
按照内部市场化原则,“谁叫炮火,谁就买炮火”,平台单位有资源但没有预算,作战单位有资源但有预算,二者建立内部交易机制,作战单位向平台单位购买资源,平台单位提供资源,获取收益, 并且双方建立自己的账单,盈亏情况一目了然。
这样一来,部队就自管自办,为了取得更高的财务业绩,就会主动降本增效,作战部队不会盲目要求后方炮火,因为他们要为炮火买单,只需要一枚手榴弹就不叫巡航导弹, 因为他们必须算账。平台部队将非常积极主动地向前线提供炮火,支持人力和物力资源,因为没有支援,这些资源就会被砸在自己手里,不仅卖不出钱创收,反而要白费承担。 这种内部市场化,使得双方都非常理性,非常善于降本增效,作战单位非常善于细致算计,平台单位非常善于出卖自己的资源。 要达到这个水平,一般公司只能想着,更别说算账了,很多公司甚至无法确定责任中心的定位,甚至没有想清楚计量的价值口径。 中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薪酬包机制:华为将员工奖金和工资打包到组织内的价值创造中,形成闭环,降本增效的效果可直接看见。 如果一个部门在降本增效方面做得好,价值创造就会高,全员的奖金待遇就会更大,员工分享的也会更多。 这种利润驱动机制的效果非常明显,员工会很有动力去推动降本增效,因为省下来的钱和赚到的额外钱都是自己的。 这种机制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员工会齐心协力,创造高绩效。
自2024年起,华为实施了奖金方案,自2024年起升级为薪酬方案,核心内容是将薪酬与各级责任中心的业务指标挂钩,从而实现业务单位的自律、自我激励的管理机制。 (详见《华为薪酬演进》一文)。 薪酬方案的激励效果比奖金方案要好,但是管理要求也较高,一般公司都达不到,所以可以从奖金方案开始,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然后慢慢升级到薪酬方案
最后,与其做钟声,不如做钟表匠。 建好机制比设计降本增效的方案更重要,一旦建好,就能起到长效、可持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