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page-Taihai.com] “这可能是我最后的余热了,我必须把它挤出来。 怀着这样的信念,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勇,积极尝试通过短**、直播等方式普及化学知识的新平台,从抖音走红。 短短半年时间,这所免费的“网络夜校”吸引了超过130万网友前来“逃课”,其中不乏年轻人。
大多数年轻人白天工作节奏紧张,把自己埋在小隔间里,晚上听各种讲座,习学习新的科学发现,不仅可以让他们紧张的神经得到休憩,还可以不断解锁更多的生活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开办和增加“夜校”的呼吁是为了回应年轻人对公共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 但现实中,线下场地毕竟有限,教师也需要大量投入,因此很难通过大规模开设“夜校”来盈利,形成正向循环。
互联网,尤其是短**平台,内容丰富,时效灵活,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可谓是最易及、最实用的“公共空间”。 这个时候,如果有优秀的老师来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就更容易培养出高质量的学习和习氛围。 令人欣慰的是,以金庸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投身科普正在成为一种现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做科普并不容易。 一方面,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多样化的科研要求占用了科学家的大量时间,难以腾出精力为公众开展科普工作。 同时,长期以来,科普机制缺乏激励,既不能算是学术成就,也不能带来额外收入。 另一方面,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向公众传播,考验着科学家在语言组织和媒体运用方面的多维能力。 过去,精心准备的内容只能通过书籍、大学讲座等方式传播,这也限制了影响范围。
如今,短篇**和直播的流行,改变了科普的传播环境。 录制一部1-3分钟的短片**,不需要科学家付出太多的精力,也足以让观众了解从人造太阳,到火箭发射,甚至土壤污染、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热点,还可以通过抖音的海量用户实现深远的传播。 可以说,媒体技术进步带来的“双赢”,帮助了金庸等众多科学家激发了创作科普内容的热情,让科普也能成为“潮流”,让科普成为“热闹”。
目前,抖音常年有超过45位院士和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平台上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 “大神”和“大佬”做科普是不是矫枉过正?事实上,科普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科学事业的基础和长远受益的工作。 如果说攻克一些科研难题就像“摘果子”,那么做好科普、点燃科学梦就是“播种”。
科学家重视科普,就是为了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科学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从事量子信息技术研究的中科院院士郭光灿曾说,“我的很多学生都是听了我的科普才来当研究生的,现在很多已经成长为全国优秀青年、优秀青年。 ”
众所周知,在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科技创新是主战场。 建设科技强国,既要看大国的重要武器和核心技术,又要注重提高全社会整体科学素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只有做好科普工作,打好基础,扎实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才能源源不断。
面对130多万“孩子”的关注,“退休教师”金勇院士坦言,技术在变,但大家对科学的热爱不会改变,他会挤出“最后一点余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相信,在他和更多院士的努力下,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都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到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温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