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写作 |松栗子。
编辑 |糊咖啡。
“王家卫”这个名字在影坛如雷如雷,创造了无数经典作品。
他在电影作品中运用台词、镜头、色调、剧本结构,形成独特的王家卫电影美学,将演员和故事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作为王家卫的电视剧,《花儿》自然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角色塑造,还是后期的宣传,都让很多人对这部作品的上线充满期待。
王家卫花了三年时间拍摄《花》,在《花》开播后,卫视平台的关注度也更上新高。
但随着播出后剧情的深入,观众的吐槽一度盖过了火热的收视率
“尊重电视剧”“这是90年代?“这是一个如此傲慢的叙事文本”,“它混乱而嘈杂”,“AI编辑的配乐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一次,轮到65岁的王家卫翻车了。
与注重内涵的电影不同,电视剧的核心是讲好故事,这显然不是王家卫的强项。
《花》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混乱。
王家卫惯用影像讲故事,剧中每一帧都极为精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现场直播,但只停留在好看的画面上。
剧情开端以一场车祸为开端,有设计,但频频使用倒叙和插曲让人迷惑不解,一刻是87岁,一刻是92岁。
场景切换速度太快,而且面数较多,观众突然不知道是跟着画面还是跟着旁白走,只要眼睛或耳朵里有个“滑号”,剧情就变得很乱。
不过,滑坡的原因并不全在观众身上,因为《花》有一种分离感。
剧情非常紧凑,信息点特别密集,能拍的镜头太慢,想过分突出画面的氛围,忽略了剧情节奏的协调。
例如,当每个角色出现时,从顶部或底部拍摄,或者缓慢推进相机,从各个角度填充各种慢动作效果,并使用慢镜头放大每个角色的风度。
然而,下一秒,放慢速度的镜头突然加速,装作无聊的样子,《花》给观众的追剧印象非常不好,让观众不自觉地脱离了剧情本身。
除了混乱,《花》给人另一种感觉,那就是:嘈杂。
《花儿》基本什么都没拍,剧情基本靠口口台词。
剧中冗长的对话和边角过于密集,台词神秘莫测,尤其是对于不懂上海话和**的观众来说,剧情更是难以理解。
普通话版的音像不同步,上海版要时刻盯着屏幕,剧情没怎么看,只听到一群人叽叽喳喳,忙得不可开交,但观众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因为原著中有很多空白,可能是《花》试图通过神秘空白的手法,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但在电视剧中,过分强调这种手法会让人觉得剧情支离破碎,难以捉摸,毕竟大多数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意象和情节。
如果你看不懂,你自然无法留住更多的观众。
不过,不得不说,王家卫的镜头美学真的是必须的。
他的镜头似乎有生命,即使是简单的镜头刻画也很有故事性,什么都没说,却好像有千言万语。
而且,他没有给整部剧涂上滤镜和色调,而是根据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氛围,设计出相应的镜头和光影。
画面中,黄河路霓虹闪烁,光影交错,鲍先生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喧嚣,顿时弥漫着一种喜怒哀乐的气氛,充斥着画面。
质感不用挑,电视剧和电影一样不过,在评论中,也有人觉得画面中的上海不像90年代的上海。
剧情中选取的镜头营造出一种类似于旧香港的年代感,又像**时期的上海。
故事的背景与剧中的画风分离,仿佛人身处一个时空世界,观众无法跟着剧走。
在光影和滤镜的加持下,整部剧显得更加夸张,更不符合现实。
当然,这种浮夸也来自于演员们的表演。
比如胡哥的油腻。
用一个词来形容胡歌在剧中的表现:伪装。
他在镜头前摆姿势的时候真的很帅,但真的是在装戏,当阿宝呆在一旁听着前辈的教诲时,胡歌对自己想要表演的沉思有点太强烈了。
他坐在一边,抬起头,抬起脸,眉头紧皱,生怕别人看不出他在想事情。
看到身边的人受到侮辱,阿宝挺身而出为别人挺身而出,这种愤怒是冲动的,但胡哥表现得更像是一个街头黑帮找茬。
他抬起侧脸,露出有些模糊的下颌线,歪着头踢了对方一脚,一种刻意的自命不凡。
当他意识到自己被别人当成棋子时,阿宝坐在沙发上思考着对策,不停地揉搓着手中的酒杯,将身体倾斜到45度,眼睛盯着地面,挤出眉间的纹路,张开嘴巴。
只是一个镜头,油腻已经溢出了屏幕,胡和上海人精明地坚持模仿梁朝伟的深刻,适得其反。
胡歌的表演风格一向以自然清新著称,但这部剧却被浇上了油,果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梁朝伟那样适合王家卫的镜头。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辛志磊和王家卫的镜头却出人意料地改编了。
她饰演的李丽不仅聪明勇敢,而且十分迷人,一脸一变,全都有一种令人望而却步的魅力,这种港式风格对她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
王家卫真的累了吗?
可能是王家卫拍电影的一套思路不适合拍电视剧,看多了会让我觉得审美疲惫。
电视剧和电影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一些电影导演跨界进入电视剧领域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比如冯小刚的《回声》《南北》、王小帅的《八角亭玄雾》、陆川的《非常医生》等,要么口碑不及格,要么一炮而红。
或许,《花》只适合那些对王家卫风格情有独钟的人,也适合上海本土观众,无论如何,《花》都会成为一部有争议的作品。
你觉得《花》怎么样?
看了n遍的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