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明白质粒构建的过程!是吗?质粒构建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技术,它依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目的基因和载体DNA进行适当的切割和修饰,然后利用DNA连接酶将两者连接在一起,然后将它们引入宿主细胞中,以实现靶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正确表达。
质粒构建之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
质粒提取 -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 - 质粒和目的片段的酶消化 - 连接 - 转化 - 培养 - 鉴定。
1.质粒载体的制备。
质粒载体可以采用单酶切或双酶切法制备,通常推荐使用双酶切法。 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载体的末端尽可能具体,防止自连接。 一般来说,当目的基因用于克隆表达时,应考虑酶切割位点的选择
1)质粒上两个酶切割位点之间的距离应为10bp,否则会影响限制性内切酶对切割位点的识别,不利于空载体的双重消化
2) 目标基因片段不包含所选的酶切割位点
3)实验中使用的载体(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酵母、昆虫)应尽可能含有选定的消化位点
4)两个消化位点至少相距3个碱基,最好不要使用相同的尾酶(残基可以互补);
5)最好使用双酶,用普通缓冲液消化酶。
2.目标片段的制备。
PCR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扩增和复制特定的DN**片段,可以大大扩增少量的DNA,从而获得大量的靶基因片段。
3.酶消化连接。
获得目标片段后,必须使用两种工具将酶切工具(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工具(DNA连接酶)连接到质粒载体上,其中核酸内切酶必须与目标片段和质粒载体产生相同的界面,否则DNA连接酶将无法连接它们。
第四,转化识别。
将连接产物加入感受态细胞(常见感受态细胞:TOP10、DH5、BL21):置于冰上30min,进行42次热休克转换或电转换,然后加入非抗性LB培养基,在振荡器上以200rpm和37孵育45-60分钟,然后包被在抗性或其他筛选板上,37培养过夜,挑选3-5个单克隆菌落, 酶切鉴定后的PCR或提取质粒,鉴定后送去质粒或细菌溶液进行测序验证。
就是这样质粒构建的过程!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了,实验者可以从不同的实验目的设计出各种类型的质粒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