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辽宁新突破
**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东北和辽宁的振兴和发展,深感关切和满怀期待。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的元年,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时刻,总书记主持了新时代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在新的征程中绘制东北全面振兴蓝图,指引方向,辽宁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春天,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鼓舞鼓舞、振奋鼓舞、信心满满。
一年来,辽宁全省牢记嘱托,感恩、砥砺前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贯彻落实辽宁全面振兴和新突破三年行动。
提速势头和质效飞跃已经出现,经济运行低速徘徊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全面复苏。 2023年,地区GDP将保持在3万亿元的水平,增长53%,十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增长率。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加91%,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自2013年以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工业逆势而上,服务业强势复苏。 创新带动效果突出,振兴成果更惠民,“山海深情,天上辽宁”,叫全国。 现在,辽宁经济更有韧性,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势头更强劲,潜力更大。
从学而胜,到只学,从我们坚持思想教育、积极激励、纪律约束,努力提升敢于拼搏的勇气,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我们围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深入开展教育,在学铸魂、学增智、学向好、以学促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扎实成效。 贯彻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一批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持续净化政治生态,“讲正、懂规矩、遵纪守则”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 当前,在辽宁,干部忠心耿耿、责任担当,斗志高涨,呈现出政治沟通与和谐的新气象,自上而下的愿望不变,人民思想的进步。
争创一流、洁净空气保驾护航,营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我们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首招和打好重点,对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宣战”,全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大力推进数字化、诚信、法治建设,开启“12345”企业服务“第一”键,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捷,更自觉履行承诺,更有效地保障权益。 统筹推进“三万件”行动,开展“领导干部进园进企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群众和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满意度达到959%,商业实体数量超过515万。 如今辽宁率先在“信”风、企业造福人民加“数”运行、好法和好法治安人心中,发展的软环境成为振兴的坚强支撑。
生机迸发,魅力凸显,外界对辽宁的期待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坚持树立形象,展现新面貌,稳定预期,培育新机遇,显著提升物流和资金流动活动。 40.10000名高校毕业生留辽宁创新创业,1000多所“双一流”高校选拔学生选择辽宁。 人口净流入 860,000人,扭转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11年的净流出。 秉承“三企联动”“三资共抓”,央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看好辽宁,一大批优质项目洽谈签约实施。 客运量和货运量大幅增长,各大国有银行新增贷款增速和增速近年来再创新高。 如今的辽宁,人气火爆,热度高涨,各方对辽宁的全面振兴充满信心和期待。
这些突破性、转折性和历史性成就,都是在内外部压力和逆势而上的过程里取得的,这根本得益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辽宁全面振兴和三年行动新突破的一年。 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人大、全国人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振兴和发展东北、辽宁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锚定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集中抓好“八大攻坚”工作。 力争早日实现“万亿梦”,继续谱写全面振兴新篇章。
一是坚持向“现实”迈进。 坚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硬道理,聚焦发展发展,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继续做好结构调整“三大条”工作,加大力度推进4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者、高质量文体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地。加快建设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工业体系。
二是坚持向“新”迈进。 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高水平建设辽宁实验室,加快打造具有国家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重大技术创新源泉。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展望未来产业布局,加强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聚焦高新技术、高效率、高质量,培育更多新的优质生产力。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海洋经济,打造全面振兴新引擎。
三是坚持向“卓越”迈进。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大的胆量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做好政策组合,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 加快打造“升级版”的商界环境。加强高层对外开放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做好对外开放合作工作。
四是坚持为“人民”服务。 坚持尽力而为,尽力而为,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境保护等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切实把握、准确、坚定地坚持民生底线。 要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建设更高安全水平,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更持久、安全更有保障。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