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是一面镜子,一面镜子可以显示由于他坚持僵化、倒退和反对改革而导致的国家彻底崩溃。 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处于一个可能导致复兴和崩溃的伟大转折点时,勃列日涅夫选择了后者,历史毫不客气地消灭了这个政权。
勃列日涅夫在苏联统治的十八年是一个漫长而关键的转折点。 在这段漫长的时期里,既有好有坏的可能性。 但勃列日涅夫和他的一小撮人走上了后者的道路,他们最终成为了一场伟大历史悲剧的作者。 在这面历史镜子面前,任何一个改革者都应该有一种如履薄冰,仿佛走在深渊边缘的态度:是屈服于改革派的反对者,还是与反改革派斗争到底,走上复兴之路。
赫鲁晓夫纠正了斯大林继续制定的大恐怖政策,直到他去世前两周。 在斯大林去世之前,对本来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镇压的前奏已经解除。 从这么多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主要是克里姆林宫医生)的突然性来看,可以推测下面的文章将是多么不可想象。 但是斯大林死了,医生们都被释放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恐怖是出乎意料的。
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十年中,应该说最大的改革其实是停止了大规模的**。 但赫鲁晓夫的许多政策和做法都是异想天开的、主观主义的和唯意志论的,因此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如果他认真总结历史得失的经验,痛心纠正斯大林的缺点,那么就有足够的时间扭转前朝的腐朽,逐步使苏联走上复兴的轨道。 但伯恩根本没有这样做。 除了一些非必要的经济改革外,他还从根本上推行了大规模倒退的政策。 十八年的国内、老式、倒退的统治,使国家处于外强、中庸的危险境地。
他和他的主要助手苏斯洛夫忙于绝对的想法,整个国家只需要一个思想,那就是勃列日涅夫,实际上是苏斯洛夫的思想。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斯洛夫等人炮制了一套自欺欺人的理论,认为苏联已经建立了“发达的社会主义”。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比赫鲁晓夫的夸张倒退了一步,但实际上更是荒谬。 因为赫鲁晓夫没有吹嘘自己建立了“发达的社会主义”,勃列日涅夫和苏斯洛夫比赫鲁晓夫更自吹自擂,无视现实。
可以介绍一下“发达社会主义”的这个小事件。 有个叫阿法纳西耶夫的人,当了20年的《真理报》总编辑和副总编辑,经常在郊区的一些豪华别墅里写文章,但这群翰林资深学者却没有喝过一滴酒。 有一次,主编和他的一位同事莫名其妙地拿到了一瓶伏特加,粥太小了,只好跑到远处的大海捞针里偷偷喝了酒才出来,因为一旦公之于众,一个人就不够了。 这是“发达社会主义”的写照!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遇到的困难也许不是很严重,但勃列日涅夫等人不敢正视现实和危机,一味夸大自己的成就,继续搞腐败统治。
勃列日涅夫,材料平庸,曾经穿着黄色长袍,居然在新沙皇的宝座上坐了18年(1964-1982)。 苏联后来将伯格统治时期命名为“停滞二十年”,实际上是停滞和倒退的十八年。
伯格尔最突出的表现是恢复了半斯大林主义或新斯大林主义的统治。 它的特点是停止揭露斯大林时期的黑暗现象; 冤假错案的整治工作基本停止; 重新识字的人; 在外部,斯大林领导下的军事扩张政策得到了极大的恢复(中苏边境驻扎了100万士兵,是赫鲁晓夫时期的五倍; 1968年占领捷克共和国; 1979年,它无缘无故地派兵占领阿富汗; 操纵对柬埔寨的占领);我们将更加集中于军备扩张和战争等。 派兵占领捷克共和国是勃列日涅夫上台四年后完成的,从那时起,就再也没有讨论过“改革”的话题。
此外,在内部镇压方面,勃列日涅夫时期还发明了“疯人院”政策,即所谓的“**”变相入狱,以逮捕和绑架的方式逮捕并投入“疯人院”。 这项法律有时比无端监禁更不人道,因为在“疯人院”中要执行,而这个所谓的**就是破坏一个人的正常神经功能,使其成为真正的精神病(详见梅德韦杰夫兄弟,谁是疯子? 书)。
像勃列日涅夫这样的傻瓜有什么好崇拜的? 然而,这种崇拜已经成为那里的一种制度,谁掌权就是上帝,人们必须崇拜这个地上的上帝。 在这方面,Boe的皮肤厚度在中外历史上是罕见的,从以下事件中可以看出。
在朱可夫的回忆录中,有手稿编纂者的注释,告诉我们朱可夫的书早已被清除并送**审查(米高扬的回忆录被砍掉了头,不允许更新)。 最后一位审查员是苏斯洛夫,第二位掌权者。 朱可夫的手稿不见了,他的回忆录也无法出版。 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人暗示这本书没有得到勃列日涅夫的赞誉,必须更新才能出版。 这让朱可夫和编辑们感到困难,因为在战争期间,朱可夫真的不认识薄熙来和他的人,如何写出他对战争的巨大贡献? 但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这本书就永远不会出版。 后来,出版商想出了一个聪明的主意:朱可夫做了一个假镜头。 方法是:朱说朱到前线视察,在某地方见到了某位司令员,于是朱问薄熙来,说要见他(薄熙来在战争期间担任过军委,官员崇拜少将),得到的回答是勃列日涅夫去了前线, 但他看不见他。来不及,太快了,这个“假镜头”一被报道出来,当天或者第二天,克里姆林宫的**就会来,说可以按照修改后的草案印制。
前面提到的阿法纳西耶夫在《真理报》主编中说,《真理报》的每一篇文章,尤其是社论,都必须有一段专门讨论勃列日涅夫的段落。 有一次,不知何故被忽视了,**Shu Ji Tsimyanin(苏斯洛夫的助手)立即打电话**并问:为什么那天的社论中没有对博世的赞美。 主编别无选择,只能回顾这次事故,并承诺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勃列日涅夫,没有别人为他写的手稿,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个问题也回答不了。 前苏联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外交部副部长兼驻华大使费德林在回忆录中详细介绍了此事。 一般情况下,为薄熙来的问答准备的稿件很重,要根据对方的问题来选择答案,在打印的稿件上一一标明。 不幸的是,Boehl's没有这种选择。 有一次,在与尼克松的谈话中,伯格在尼克松的俄语翻译面前问费德林等人:你还读下面这段话吗? ......
勃列日涅夫实行个人寡头和极少数人的寡头统治。 例如,在 1979 年,对阿富汗的无端占领是仅在四个人参与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葛罗米柯和乌斯季诺夫。 后两位是第一部长,另一位是国防部长,而且他们有生意关系,所以不能不参与,所以真正的决定,其实是薄熙来和苏二人做出的。 对于这样一件关系到国家命运、出兵占领别国十年的重大事件,竟然是一两个人擅自决定的,到底哪里有这样的**? 以上资料见周尚文、叶树宗、王方:《苏联兴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
有许多书籍和文章说安德罗波夫是一个改革派。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不久,安德罗波夫陪同他访问东欧时,曾试图说服他在火车上实施改革政策,但勃列日涅夫不听,很快打电话给安德罗波夫成为克格勃主席。 此时的克格勃与斯大林时代的克格勃是不一样的,派安德罗波夫当主席,并不是要让他在**的核心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这个安德罗波夫有点教养,有点理性,有点世界眼光,而且他也不是很恐怖分子,所以他当了15年的克格勃主席,国内外都没有大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薄熙来于1982年初去世后,安哲秀相对顺利地上台。 无奈的是,安德罗波夫是个病人,在位一年多一个月后就去世了。 安死后,契尔年科,一个像苏斯洛夫一样的继承人和长期担任总务部长,上台了。 此人是勃列日涅夫的密友,工作经验不如勃列日涅夫,而且病重,上任不久就卧床不起,上任第一年就呜咽不已。
从1982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苏联连续三位领导人去世,他们都死于重病。 如果有一个人应该轮到他上台,即使是严重的病人,他也会上台。 这些人之间有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勃列日涅夫上台是为了遏制赫鲁晓夫的改革倾向,契尔年科上台是为了阻止安德罗波夫的改革势头。 我真的看不出寡头集团还有任何改进自己的倾向和能力。
勃列日涅夫确实是一面镜子。 然而,它不是空人手中的“风月之宝”,而是近代史巨人手中的“兴衰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