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乡”到“振兴”。
记者 阎立成 荣**中心.
农业是国家,国家是坚实的。 2023年,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三乡”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把“三乡”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决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围绕“服务城市、保护城市、致富农民”目标,狠抓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链延伸、补链, 建设宜居宜居的美丽村落,完善“五治一体化”治理体系,推动城乡高度融合,探索全球城镇化路径,取得“三乡”工作成效。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18元,同比增长85%,完成农业增加值 71亿元,同比增长56%。
全力实施现代丝绸之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建设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605亩。
全市流通土地面积为402万亩,同比增长60%。
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记录了过去一年该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坚实足迹。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加强党对“三乡”工作的统筹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好乡村振兴工作的要求,开展常态化动态监测扶贫,调整全市监测范围收入标准由原来的8700元调整为9780元, 积极对接帮扶单位和乡镇村,了解我市48户107人的情况和需求,在产业、消费、就业、财政、教育等方面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监控对象的急、苦、渴等问题。2023年被授予“甘肃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确保粮食安全,为人民服务饭碗,时刻勒紧粮食安全绳,抓粮食生产不松,严格履行党和政府对粮食安全的同负,推动粮食生产任务的落实。 完成 4610,000英亩,包括:小麦1550,000英亩,玉米3020,000 英亩,土豆 00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3030,000吨。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紧盯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落实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建设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605亩,引进洋葱、辣椒等7个优良蔬菜品种, 开展水肥一体化500亩示范区,带动蔬菜产业高效绿色发展,全年实施3个瓜菜25万亩(含多种、设施蔬菜),累计产量超过15万吨,夯实了年增收基础。 夯实畜牧业基础,建立2个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生猪产能控制基地,稳定基本产能,大幅提升畜禽产品产能。
加强科技改革双轮驱动,以实施“科技强”行动为牵引,以改良品种和好方法为抓手,引进推广粮菜新品种27个,实行集约化基质孔盘苗培育和滴灌、水溶性肥料、 通过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进行绿色防控等技术应用,推动蔬菜产业绿色、高质量、高效发展。组织实施BADP系列天然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广等科技项目3项。 引进水肥一体化设施、温室铺膜机和遥控轨道运输车等设施设备,农作物栽培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级5%,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扎实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下半年,开展农村集体“三资”资金清核,查3731资金92万元,资产396亿元,资源1553万亩,达到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标准,数据准确,三资平台记账率达100%,居全省第一。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交易行为,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适度经营承包用地,2023年全市流通土地面积为402万亩,同比增长595%。积极培育农业新主体,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狠抓项目建设,争取省级推进乡村振兴补贴资金4362万元,市财政支持300万元,实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21项。 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改造升级10000亩高标准农田,完善设施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争取预算投资1195万元建设区域改良饲用燕麦苗种站,完成播种和饲草面积1048亩,实现从“粮食经济”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和饲养”三元结构的转变,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确保饲料种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3年,整合省级资金627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年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吨)6075件清理畜禽粪便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447吨,清理堆积垃圾2059吨,整齐堆放秸秆、柴草等生产生活物资3503件,农机工具整齐堆放。 完成创建“5155”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城市和“河梅村”任务,2023年完成叶马湾村和长城村两个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成功打造文殊镇河口村作为省级“河梅村”,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统筹推进市镇社会治理,在“网效”行动中严格遵循“1+3+M+X”工作模式,推动地方化解电网民生诉求,提高电网治理效率。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强化城乡冲突纠纷调解联动机制,保障承包经营双方利益。 积极履行犬类免疫和无害化治疗职责,有效防控犬类疾病传播,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人身安全,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模范城市建设。
2024年,全市将进一步聚焦重点、补短、弘扬优势、创特色,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典范,打出更加昂扬激昂的“三乡”运动。 从“三乡”出发,迈向“振兴”,我们的城市必将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