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颁奖典礼开始前,**军委领导请时任解放军军事法庭院长的陈启涵自己补军衔,但他只填了一名“中将”,那么最后颁奖的是什么呢?
陈启涵是江西兴国人,江西兴国是苏维埃时期人口只有23万的小县城,出土了56位开国将军,陈启涵是他们的领袖。
陈其涵早在1925年2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要知道,我们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只有994名党员,当时陈启涵还在黄埔当教官。
其实,在黄埔任教的陈启涵对老江的吸引也不少,大革命失败时,老江也“雪中送炭”,主动给陈启涵写信,邀请他担任内侍主任。
但他果断拒绝,毅然决然地独自来到赣南南部,打造革命根据地,甚至***说“陈启涵同志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后**苏区,陈启涵任红一军参谋长、红三军参谋长,属于师级以上高级将领。
解放战争期间,陈启涵担任江西军区司令员,当时江西军区属于二级军区,即相当于军级军区的职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启涵还担任过第一届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还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民事法院院长。
也就是说,陈启涵的资历完全符合上将军衔的五大选拔标准。
不仅如此,朱先生担任军官教育团团长时,陈启涵担任团长,率领红军主力从井冈山撤退时,陈启涵在苏南建立的革命基地,为红军提供了良好的立足点。
江西的很多将领都明确表示,都是陈启涵带出来的,陈启涵本人也能打好仗,而且为人随和,深受全军尊敬。
所以,**军委的领导会让陈其涵主动补军衔,也就是说,就算陈启涵补上将军,也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陈启涵将军对名利漠不关心,只填了一个“中将”,他经常说:“我几十年来对自己的总体评价是,我无能,什么都做不了。 ”
陈启涵将军从来不把自己的名声放在心上,早在他离家参加革命的时候,就写了一副对联来鼓励自己:
“中原将动乱,万国将为我们的人民打扮; 除了**,千秋的事业就是丹青。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陈启涵还写了一首诗《明志》:“财富不是我的愿望,我不要名声。 ”
在军衔名单上,陈启涵还加了一句特别的话:“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和得失都是非常小的问题。 ”
**军委领导看完后会怎么决定?
**知道陈启涵的风采高贵,也知道他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陈启涵将军的很多亲戚都死在了革命中),如果连他只是一个中将,其他将领的军衔又该如何授予? 但陈启涵不求名的愿望在组织内并不好,很难直接拒绝。
最终,经过慎重考虑,**军委领导授予陈启涵将军上将军衔,结果出来后,大部分将领都没有任何异议,哪怕是有意见,也只觉得陈启涵的军衔还很低。
陈启涵欣然接受了**军委的命令,颁奖仪式结束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军事法庭的建设中。
陈启涵将军的高格调和光彩,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亲人极为严格。
陈启涵将军自1934年长征离开江西老家以来,在南北作战数十年,直到1954年才被任命为解放军军事法庭庭长。
当时,兴国当地干部群众听说陈将军回来了,十分激动,纷纷说要杀猪杀羊来接他洗尘。
然而,让大家没想到的是,陈七涵直接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说“回老家,捡风洗尘,在路上迎他,那是官僚主的作风。 共产党再大,都是为了人民。 ”村民们非常感动。
知道陈其涵回家后,有干部建议他给侄子陈玉华安排好工作,陈玉华以前在南昌当过厨师,打工多年,厨艺精湛,干部们觉得陈玉华应该得到更好的工作。
但陈启涵果断拒绝了,他从来不让自己的家人有特殊,“我不能,因为我是将军,我的亲戚朋友应该得到照顾”,相反,陈七涵也多次告诉家人要努力工作,做一个低调的人。
在他的影响下,陈家非常勤劳,默默无闻地过着平凡的生活,陈启涵将军本人也以身作则。
1957年,60岁的陈启涵将军主动申请退休,过着朴素低调的生活,当家乡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帮他,大佬也没有不敬他。
1981年6月19日,陈启涵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