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中,我们谈到了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二元性,而这种二元性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元性。
首先,如果一种商品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那么该商品就具有一定的用途,那么生产这种商品的方式就叫做有用劳动。
这种劳动是具体的,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性质和种类的有用劳动才能实现,因此,所有商品生产活动的总和就形成了社会分工。
而且,有用的劳动并不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自从人类开始进行某种改造自然材料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以来,它就一直存在着,它并没有转移到社会形式上,而是人类生活要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当然,商品也含有不同于人类劳动的自然成分,所以马克思说:“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来源,即它所生产的物质财富”。
这句话经常被歪曲为工人分配不均的理由,但它实际上与谁拥有生产资料有关,这将在后面我们谈论资本倍增时详细讨论。
对于有用的劳动,关键是什么样的劳动以及如何工作的问题。
如果我们在生产不同商品时所花费的劳动中寻找一个共同点,我们就会发现,它基本上可以抽象为人类脑力、手、神经和肌肉的消耗,即抽象劳动。
对于商品来说,它们的价值是由它们所包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这里的劳动实际上是指简单的劳动,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的时间,每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所能提供的劳动。
而所谓复杂劳动,无论是工具的创造,还是人才的创造,都是对简单劳动的一种效率提升,所以也可以理解为简单劳动的很多倍。
对于抽象劳动,他的关键是劳动量和持续时间的问题。
因此,无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只要一个人每天仍然工作8小时,不碰鱼,不增加强度,这个人对自己的精神和体力的消耗是一样的,创造的价值量是一样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在现实中,个别企业可以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来提高效率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呢?
那是因为企业是按照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进行的,而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缩短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这里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就是收入的扩大。
比如以前社会上做一件衬衫需要8个小时,可以换成20码的亚麻布(收入),但技术改进后,只需要4个小时,所以同样的工作时间可以换成40码的亚麻布,收入翻了一番。
而当这种生产技术在全社会普及时,衬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成了四个小时,这样交换的比例就变成了一件衬衫可以换10码的亚麻布,差额就消失了。
在了解了劳动的二元性之后,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商品是通过抽象劳动来根据价值比例进行交换的,下一期我们将从商品交换的形式开始逐步揭开货币的奥秘,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