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1955年的颁奖中,开国将领包括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四个等级,其中将军的要求最高,至少可以选出以下五点。
第。 1、在红军期间,至少担任过一个师级以上职务; 第。
2、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八路军旅级以上职务,或新四军师级以上职务; 第。
3.解放战争期间担任军级以上正规职务的将领。
前三个要求其实并不高,很多开国将军都能满足。 首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担任过总司令部八大部门负责人,**军委直属其他总部门司令员,军队各军种司令员等,其次,他被授予头衔时是国防委员会委员。
将军团团长萧克因为不是国防委员会委员,又要平衡各个时期各方代表的人数,所以最终没有入选上将名单。
除了萧克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符合以上五个条件,此人曾在红军时期担任过红十二军司令员,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第120师团358旅旅长,解放战争期间担任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5年,***和***提交**在最初的获奖名单中,共有15名上将候选人,而张宗勋排在第10位,即使后来将领人数减少到10位,排名第10位的张宗勋也应该在名单上,那么为什么最后他错过了将军,只被授予了将军军衔呢?
张宗勋学历高,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9月开始跟随***参加秋收起义,担任起义军第一团参谋。
秋收起义失败后,**决定率领剩余部队到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为加强部队领导,在永新县三湾村,**将工农革命军剩余700人改组为一个团,下辖7个连, 张宗勋任特勤连副连长(**为特勤连党代表)。
当时,张宗勋的主要任务不是打仗,而是在特勤连挑选精锐士兵组成警卫排,专门负责人身安保工作。 从此,张宗勋在军队中就有了“第一任卫队长”的美誉。
关于张宗勋的将领流失,很多人认为根本原因是济宁大同战役的指挥失败。
1946年7月,张宗勋指挥山察冀军区和晋绥野战军,向傅作义控制的大同、济宁发动进攻。
然而,由于张宗勋指挥失误,他没有集中兵力,充分发挥我军的数量优势,而是分兵攻打董七武和郭景云的部队,导致我军不仅未能攻占大同,还失去了边区中心城市张家口。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军在华北地区处于被动地位。
虽然张宗的指挥部在济宁大同之战中犯了一个错误,但一场战役的失败并不足以影响军衔的评价。 比如当年四平战役的失败,带来的不利影响远比济宁大同战役要多,但后来的战役统帅在授予称号时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其实,张宗勋之所以在最后一刻被排除在将领名单之外,主要是为了考虑红一军和红二方面军之间的平衡。
当时,将领名单中没有争议人物,其中有七人来自红一军,包括苏羽、黄克诚、陈庚、谭政、萧金光、**张云义,其中苏宇、黄克成和张云义也是新四军的代表。 徐海东是红军在陕北的代表,王树生是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但红二方面军的代表将领却少了。
如果张宗勋连任将军,那么红一方面军将有五个席位,这对红二方面军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所以考虑到平衡问题,最后一位将军必须来自红二方面军。
萧可虽然也是红二方面军,但是他出身于红六军,长征后又与红二军合并,不能代表红二军,所以只有一直在红二军的徐光达最合适。
本来,徐光达的军衔有些不愿意被授予将军军衔,但他除了代表红二方面军外,还是装甲兵团的司令员。 而原本在将领中排名第10位的张宗勋,也只能降为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