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标题,可能会有人笑:曾国藩是清代人,张举是明代人,年代相差甚远,两者有什么可比性?
虽然两人是不同朝代的人,前者比后者晚出生两百多年,但作为同样做得最好的人,两人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俩从小就很聪明好学。 曾国藩从小勤奋好学,六岁考私塾,八岁能读四书背五经,十四能读《周历》和《史记》; 张居正五岁识字,七岁能及六经,十二岁考入秀才,十三岁参加乡考,十六岁升职。 (编者注:张居正确实从小就是个神童,处处有名; 但曾国藩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孩子”,他的成功全靠勤奋好学。 )
他们俩在踏入职业生涯后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曾国藩是中国现代政治家、物理学家和作家。 他与李鸿章、左宗堂、张志东一起,被称为晚清“四大名臣”。 他对晚清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清朝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军事工程学校,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并安排了第一批学生赴美学习。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
而张举是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是万历时期的内阁第一助手。 他协助万历皇帝朱义君制定“万历新政”。 在他担任内阁部长的10年任期内,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实行“一鞭法”,一般的禀赋、服侍,都是白银支付的,使朝廷“太仓苏能养十年,周庙积金,到四百万多”。
在军事上,他任命戚继光、李成良等名将到城北,并利用凌云义、尹正茂平息西南叛乱。在官员的行政上,他采用“考核法”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使朝廷下令“虽远千里,却要自下而上”。
然而,两者的结局却大相径庭。 曾国藩一生修身修行,以德求官,为人为官。 曾任两江巡抚、直隶巡抚、武英典大学学者,被封为一等侯,绰号“文正”,后称“曾文正”。
而张居正则在23岁时考入了金石。 隆庆元年(1567年),任官部左侍、东阁大学学者。 后来,他被调任内阁第二助理,担任该部秘书。 龙庆六年(1572年),万历帝即位后,张居正代高公担任第一助手。 当时,明神宗朱义军年纪轻轻,一切重大军政事务都由张居正主持。 张居正卒于万历十年(1582年),年仅五十八岁,死后,他的家被搜查,差点被挖出来鞭打,可谓惨遭落场。
为什么两个人会有如此不同的结局? 我觉得和两个人面对权力的态度有关系。 在**侯璐面前,曾国藩总是头脑清醒。 他不仅做事谨慎、低调、认真,而且要求家人低调。
曾国藩的父亲叫曾林书,为人正直,但儿子在京城当大官后,因为各种诉求,越来越多的亲戚朋友来到家乡。 老爷子有点虚荣心,二是恋爱了,难免有些想试试。
曾国藩知道后,写信劝说父亲,说你是个正派乡绅,不要和家乡的小官、官吏接触太多,也不要经常碰到衙门。 低调,不要随便,这扇门一开,求你的人就会陆陆续续来,你怎么能管得了? 最好全部拒绝。
父亲接受了儿子的劝说,杜门向他道谢。 而张居正则不一样。 作为掌权的第一助手,他固执己见,敌人多,对家人也放任自流。 他知道父亲在家乡行事鲁莽,专横跋扈,但他仍然无原则地为父亲辩护,“儿子瞒着父亲”。
张居正的父亲名叫张文明,因为儿子当了大官,在家乡很生气。 他是一个非常高调的人,压迫人民,干涉司法,做各种违法和无纪律的事情。 让你想要的人进监狱,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人。
更离谱的是,当地**为了讨好张居正,主动给张家盖了一座宅邸,居然让明朝的皇室**——金衣卫当了建筑工人。 这是一大禁忌,但张文明对自己感觉很好。
于是,“做不义之事,就要自杀”,张居正生前曾掌权一段时间,死后却被抢走了家,甚至差点被挖出来鞭打。 当然,这与张居正生前过于刻板自私、树敌太多有关,但也与他桀骜不驯的父亲密不可分。
俗话说:“铜是镜子,才能穿得体; 以古为镜,我们可以知道兴衰; 以人为镜子,可以看到得与失。 ”曾国藩只是一个封建官员,却一辈子修身修行,以德求官,父亲也能听劝诫做个低调的人,很值得今天的人学习。
手稿** 精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