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熟练手工捏花包,激活历史记忆

小夏 文化 更新 2024-03-02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包括民间文学、传统**、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技艺、民俗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央电视台内蒙古频道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化欣赏”系列报道,聚焦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财经传播优势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

央视通辽3月2日报道,说到馒头,生活中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人们平时吃的主食之一,蒸馒头。 但说到花包子,就不那么熟悉了。

花包,顾名思义,就是用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包子做成的花包,又称面条花,不仅可食用,而且是国内外知名的民间艺术品,展现了朴素善良的农妇的巧思和艺术想象力。

记者了解到,花包主要在山西、陕西等地流行,其中山西文溪的花包更是出名。 2008年6月7日,面条花(文溪花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53。

在生活中,人们在过年假期时都会“蒸”花包,不同的花包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把花包捏成布袋的形状,表示每年粮食饱,收获,花包捏成鱼的形状,意味着每年都有不止吉祥的庆祝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包的制作技艺和款式逐渐传遍全国。 住在内蒙古通辽市开路县的杨国辉女士非常喜欢做花包的手艺,2022年,杨国辉自费到山东省一所职业院校学习花包制作。从那时起,她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杨国辉正在为龙年制作一系列花包(央视吕志民摄)。

一把小剪刀,一把筷子,一双巧手,普通的面团,在通辽市开路县非遗花包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杨国辉手中,变成了一件栩栩如生、别样无异的花包艺术品。

杨国辉说:“一个产品只能通过配料、面团混合、面团压榨、成型、粘合辅料等十几道工序来完成。 花包不仅造型灵巧,又不失民间艺术的朴素,各种面团形状的动物表情自然,动作夸张,栩栩如生。 ”

杨国辉制作的龙年花包成品(央视吕志民摄)。

在杨国辉看来,每一个花包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一个独特的存在,她在制作的时候非常用心。 在制作工艺上,她将蔬菜、水果和面条混合在一起,加入南瓜、紫薯等,丰富色泽,保证花包更健康、更有营养。

杨国辉制作的胡萝卜包(央视王家栋摄)。

杨国辉说,她想在传承上创新,将内蒙古元素融入到她的花包制作中,如草原、蒙古包、牛羊等。 “我想将现代事物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并在图案和工艺方面进行创新。 ”

作为开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杨国辉也多次深入社区和学校,传授制作花包的技艺。 “赚多少钱都不重要,能够找回自我价值是我退休后创业的最大收获。 杨国辉说。

国辉制作的寿桃花包子成品(央视吕志民摄)。

从最初退休到从事旅游业,再到创业、学习制作花包,杨国辉用巧思和巧手,将美好生活的信息蒸出了普通人餐桌上,也蒸出了自己美好的人生。

作为馒头的升华,花馒头体现了我国的面条文化。 制作风格从鸟兽到花鸟虫鱼结合现代元素,其风格还在不断变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花包的风格会更加惊艳。 在历史的长河中,花包是一种闪亮的文化象征,一种习俗,一种信仰,一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杨国辉的水果系列花包(央视吴岳丽摄)。

如今,华包不再只是一门手艺,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在漫长的岁月中,也体现着人们心中美好的憧憬和期待。 杨国辉用灵巧的双手把财富、幸福、未来揉成这个小花包子,让好日子“蒸”出来,花包子“蒸”出来,带出幸福的味道,花包子“蒸”出开路县的大产业和致富之路。

制片人:朱日玲。

策展人:田凤源。

记者:魏全权全.

*:CNR)。

更多精彩资讯请联系应用市场**“极目新闻”客户,不予授权**,欢迎提供新闻线索,并一经通过付费。

相似文章

    欣赏非遗灯笼,捏面团逛市场,古漪园元旦假期活动多多

    图片说明 古一园年市集 受访者提供 下同 新民晚报 记者 金敏义 寒冬告别旧年,热烈迎接新年。随着元旦假期的临近,上海首个非遗主题公园古一园将举办一系列非遗和民族风情活动,邀市民告别旧,迎接新年。自贡元宵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唐宋时期,形成于明清时期,从元宵节前后点灯 挂灯笼的传统习俗,逐...

    北川非遗“造龙”过年

    四川新闻月日电 周永恒 张彦 近日,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邑区残疾人创业创业基地,一块件稻草龙作品在指尖渐渐成形,精致令人惊叹。这些稻草龙都是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残疾人手工制作的,每一件都充满活力和创意。龙眼炯炯有神,龙须张力十足,整个造型十分强大,仿佛在向人们展示龙的威严和力量。稻草龙。照片由北川县...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巧手绣出繁荣之路

    月日,王国荣 后 在工作室指导刺绣。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王氏宫绣 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国荣,致力于刺绣研究余年。近年来,王国荣在家乡河北省龙华县成立了工作室,加工高档装饰品,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还带动当地多名刺绣师发展 指尖经济 年收入余元。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月日,王国荣在工作室整理刺绣样品。...

    金陵猎龙巧巧恭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新”。

    南京农历新年的个精彩瞬间 龙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南京非遗传承人巧妙地过年,推出了多款以龙年为主题的非遗作品 手工绑 龙头 蜈蚣风筝,一笔一拓的铭文,龙纹烙印,寓意吉祥流畅这些精美的作品既体现了传统传承,又符合当下的审美,以民族风元素演绎最新潮潮的年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近日,记者走进南京民...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丨巧妙绣织七色场景丨

    农历新年第五,俗称 破五 破五 有 送年 的意思,让人满怀期待,开始新的出发。月日,农历新年第四天。开封边刺绣无形传承人马玉玲早早来到位于龙庭湖畔半亩园林的工作室,开始了新年的创作。清晨的阳光为这个艺术空间增添了许多温暖。马玉玲挑选了一块精美的绣布,然后拉伸,精心构思刺绣的图案和线条,用刺绣传达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