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包括民间文学、传统**、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技艺、民俗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央电视台内蒙古频道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化欣赏”系列报道,聚焦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财经传播优势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
央视通辽3月2日报道,说到馒头,生活中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人们平时吃的主食之一,蒸馒头。 但说到花包子,就不那么熟悉了。
花包,顾名思义,就是用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包子做成的花包,又称面条花,不仅可食用,而且是国内外知名的民间艺术品,展现了朴素善良的农妇的巧思和艺术想象力。
记者了解到,花包主要在山西、陕西等地流行,其中山西文溪的花包更是出名。 2008年6月7日,面条花(文溪花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53。
在生活中,人们在过年假期时都会“蒸”花包,不同的花包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把花包捏成布袋的形状,表示每年粮食饱,收获,花包捏成鱼的形状,意味着每年都有不止吉祥的庆祝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包的制作技艺和款式逐渐传遍全国。 住在内蒙古通辽市开路县的杨国辉女士非常喜欢做花包的手艺,2022年,杨国辉自费到山东省一所职业院校学习花包制作。从那时起,她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杨国辉正在为龙年制作一系列花包(央视吕志民摄)。
一把小剪刀,一把筷子,一双巧手,普通的面团,在通辽市开路县非遗花包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杨国辉手中,变成了一件栩栩如生、别样无异的花包艺术品。
杨国辉说:“一个产品只能通过配料、面团混合、面团压榨、成型、粘合辅料等十几道工序来完成。 花包不仅造型灵巧,又不失民间艺术的朴素,各种面团形状的动物表情自然,动作夸张,栩栩如生。 ”
杨国辉制作的龙年花包成品(央视吕志民摄)。
在杨国辉看来,每一个花包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一个独特的存在,她在制作的时候非常用心。 在制作工艺上,她将蔬菜、水果和面条混合在一起,加入南瓜、紫薯等,丰富色泽,保证花包更健康、更有营养。
杨国辉制作的胡萝卜包(央视王家栋摄)。
杨国辉说,她想在传承上创新,将内蒙古元素融入到她的花包制作中,如草原、蒙古包、牛羊等。 “我想将现代事物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并在图案和工艺方面进行创新。 ”
作为开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杨国辉也多次深入社区和学校,传授制作花包的技艺。 “赚多少钱都不重要,能够找回自我价值是我退休后创业的最大收获。 杨国辉说。
国辉制作的寿桃花包子成品(央视吕志民摄)。
从最初退休到从事旅游业,再到创业、学习制作花包,杨国辉用巧思和巧手,将美好生活的信息蒸出了普通人餐桌上,也蒸出了自己美好的人生。
作为馒头的升华,花馒头体现了我国的面条文化。 制作风格从鸟兽到花鸟虫鱼结合现代元素,其风格还在不断变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花包的风格会更加惊艳。 在历史的长河中,花包是一种闪亮的文化象征,一种习俗,一种信仰,一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杨国辉的水果系列花包(央视吴岳丽摄)。
如今,华包不再只是一门手艺,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在漫长的岁月中,也体现着人们心中美好的憧憬和期待。 杨国辉用灵巧的双手把财富、幸福、未来揉成这个小花包子,让好日子“蒸”出来,花包子“蒸”出来,带出幸福的味道,花包子“蒸”出开路县的大产业和致富之路。
制片人:朱日玲。
策展人:田凤源。
记者:魏全权全.
*:CNR)。
更多精彩资讯请联系应用市场**“极目新闻”客户,不予授权**,欢迎提供新闻线索,并一经通过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