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两岸誉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
时至今日,他那句铿锵有力的“所谓大学不是楼,更是大师”,依然震耳欲聋。
他是西南联合大学的“队长”。 抗日战争期间,他使中国最贫穷的大学之一成为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余位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及数百名涉足历史、文学和外语的人文学科大师。
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他和那些博学自由的灵魂,至今仍被无数人铭记。
他就是梅奕琪。
1889年,梅一琪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世家。
在梅一琪这一代,虽然家境中,但身为天才的父亲却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咬紧牙关,让孩子们读书。
梅一琪从小就熟悉《四书五经》。 1904年,15岁的梅一琪进入南开学校学习,因为品行优异,学识渊博,颇受张伯岭赏识,最终以一年级的成绩毕业,后被送到保定高等学校。
1909年(宣通元年),第一批赴美留学的耿学子放行,共有630人报考,梅一琪在录取的47人中取得了第6名的好成绩。
抵达美国后,梅在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电气工程,并被选为Sigmaxi的荣誉会员。
1915年,26岁的梅一琪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回到中国,在清华学校担任物理老师。
1931年12月3日,42岁的梅一琦在清华心灰意冷的时候被任命为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当时,国内形势风雨飘摇,阴云密布。 在梅一琦上任之前,已经有三位校长被清华师生开除。 为了平息混乱的局面,国家**任命梅一琪为校长。
在就职演说中,长相英俊气派的梅一琪喊出了那句历久弥新的至理名言:“所谓大学不是一座楼,更是一座大师。 ”
他说,办大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进行学术研究,二是培养人才。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一是要有设备,二是要有教授。
在设备层面,做起来比较容易,但对教授来说更难。 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不在于它有多少建筑,而在于它有多少大师。 ”
这些话简明扼要而又有力,也显示了他对教育的非凡洞察力。
清华大学中国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中,有美国医生赵元仁、曾任清学硕士王国伟、维新领袖梁启超、没有文凭的陈寅珂。 起初,校长曹云祥对陈银科的任命犹豫不决。 梅奕琪试图打消舆论:“这个导师的位置一定是陈银珂,虽然没有文凭,但却是三百年未出世的师傅。”
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先是当小学老师,后当文员。 20岁时,他凭一张纸在数学界引起了轰动。 在梅一琦的亲自审讯下,华罗庚被破例叫到清华大学接受培训; 他还从系文员晋升为助教,并被允许参加大学课程; 后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最终,他被聘为教授,没有讲师和副教授两个职位。
清华的任人唯贤、不拘一格的用人标准,都是从梅一琪开始的。
之后,清华大学大师们齐聚一堂,非常规的改革方案让教学模式焕然一新。
清华大学开创了第一个时代,享誉海内外。
然而,和平的日子并没有持续下去。 六年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粉碎了人民的和平。
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卷入政治风暴,饱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
无奈之下,为了保护文化生命线,3000名师生步行3200多公里,南迁昆明68天,组成了国立西南联大。
抗日战争的八年时间里,在梅一琪的主持下,由三所高等学府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大,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在剩下的八年里,这所“最穷的大学”孕育了一个星辰大的时代。
学校没有高楼大厦,但高手人才济济。
据统计,1941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的教授中,90%以上都曾出国留学。 学校共培养学生3882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4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人,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171人,各学科开拓者,人文学科硕士100余人。它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在动荡的时代,梅一琦不仅恢复了清华大学的正常教学秩序,而且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成绩,因此被尊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
在昆明的艰难岁月里,梅一琪的正直和诚实得到了师生们的无限钦佩。
他撤销了校长的特权,没有使用学校提供的汽车,退出了学校安排的家庭佣工,拒绝接受学校分发的大米、面粉、煤炭等生活用品。 梅奕琪的四个孩子都在联合国大学读书,他们都在父亲的要求下放弃了补助金,把机会给了更需要的人。
有一次,上课铃响了很久,教室里的学生左右等着,没有看到老师。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梅一琪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歉意地解释道:“对不起大家,我帮夫人打理店面,来晚了。 ”
是的,这种“看店”不是隐喻,而是真正的摊位。
为了养家糊口,梅一琪出身名门,是大家闺蜜的妻子韩永华,放下校长夫人的尊严,在街上开了一家糕点店。
而大学校长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身份,帮妻子分担压力。
当时,西南附属大学的教授们被韩永华的坚韧和乐观所感动,将糕点命名为“鼎盛糕”,这意味着抗日战争必胜! 从此,“鼎盛糕”这个名字就被西南联大和昆明市称为“鼎盛糕”。
在韩永华的启发下,教授的妻子们也开始自己打工赚钱。
虽然他们当时的生活很贫穷,但他们的精神和情感却极其丰富。
1948年12月,梅一琦为保护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离开大陆,前往美国管理庚子**。
在美国的时候,因为工资微薄,梅伊琪的妻子只能在美国节俭生活,在衣帽间工作,在珠宝店卖货。
1949年,梅一琪从美国回到台湾,在新竹创办清华大学。
1962年5月19日,73岁的梅一琪在台湾猝死。
梅一琦先生在清华大学任职47年(北京清华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并担任校长31年(包括北京清华大学17年和新竹清华大学7年)。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在**教育界名气雷鸣,学历超凡脱俗的校长,住院期间连药都买不起。
梅一琪去世后,他的家人打开了他生前经常随身携带的皮包,视之为珍宝,却从未公开打开过。
原来,他一生珍藏的不是重要文件,不是支票存折,而是耿氏成为清华大学校长以来的所有账目。 每一笔都令人耳目一新,分数恰到好处。 除了经营学校之外,没有一笔钱被挪用于其他任何事情。
在场的人看到这一幕,都泪流满面。
梅一琪被安葬在台北清华大学校园的一座山顶上,墓地被命名为“梅园”。
1993年8月26日,追随梅一琪一生奋斗的妻子韩永华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
梅一琪生性不爱说话,被誉为“少言少语的绅士”。 他的座右铭之一是:“不要过多谈论政治,要照顾好你所做的事情。
他以非凡的才华、纯洁的和谐与正义,在过去几年里为清华大学创造了一个思想和言论自由的人文环境,将清华大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也成就了清华的辉煌,赢得了世界的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