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凯歌代表作《志愿军:英雄出击》持续掀起观影热潮,至今票房已突破57亿大关。
不过,随着后续影片的陆续上映,票房增长势头或将逐渐企稳,再攀高度或许具有挑战性。
作为硬核战争大作,其背后的制作超乎想象。
导演陈凯歌在上海校园分享时透露,光是松谷峰第一战70米长的镜头,就有上百个跑位,300多个爆炸点,每一点火光都有潜在危险。
在严寒的冬季,实景特效要求很高,一天只能表演一次,为了保证每一项特技的安全和准确,团队日复一日地精心打磨,这场战斗的35天拍摄见证了无数的挑战。
高投入、高强度,只为展现战争的真相和壮丽。
试想一下,不算特效等高昂的费用,光是剧组成员在35天的拍摄期间的食宿和交通,就已经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了。
虽然《志愿者》的具体制作成本没有官方详细说明,但该剧的制片人和联合制片人多达28人,足以说明其背后的巨额投入。
那么,你需要取得什么样的票房成绩才能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盈利呢? 答案由华谊兄弟揭晓,华谊兄弟在联合制片人中排名第一。
华谊兄弟官方透露,旗下参展的电影《义勇士:英雄出击》最新营收数据令人惊喜:截至2023年10月6日,预期票房营收区间仅为4元030,000 到 523万元。
这个金额太少了,让人不禁怀疑单位是不是输入错了? 没错,还真是微薄的1万元收入。
让我们在这里澄清一下"营业收入"不是影片的实际销售收入,而是扣除初始投资成本后的利润。
在《义勇军》项目中,33家企业共同出资,华谊兄弟作为主要联合出品方排名第一。
虽然目前分摊票房已经达到21亿,但分配给所有生产者的收入显然远远超过几万。
华谊兄弟的声明揭示了两个关键信息:第一,“志愿者”没有盈利; 二、影片已实现成本**,制作成本上限不应超过21亿。
对于这样的票房,制片人显然不满意。
150多天的拍摄,跨越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前期投入巨大,等待漫长,到影片上映后的票房清算,再到公司账面上的收益,整个周期持续了一年半。
面对如此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资金投入,换来几万的小收入,这显然不是一个划算的生意。
因此,“志愿者”项目似乎给33个生产伙伴带来了不少挑战,大公司以公司的实力还是可以应付的,员工也相对无忧;
不过,吴京的《登风国际》和肖阳的《北京尴尬影业》这两部合拍片,就显得尤为尴尬,因为他们既是投资人又是演员。
尤其是吴京,虽然第二部有望加入,但第一部的投入一直没有盈利,两人的努力似乎白费了。
对比数据可以看出,《长津湖》的总投资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3亿,《水门桥》的部分前期内容也在拍摄中,后期还增加了额外的拍摄内容。
相比之下,《义勇者》的场面虽然壮观,但其预算也只有2亿左右,即使以三部曲的形式独立计算,每一部分的成本也远低于《长津湖》的平均成本。
虽然第一部可能勉强收支平衡,但如果它们未能获得可观的利润,那么接下来两部的前景尤其严峻,因为它们的主要受众来自第一部的忠实粉丝。
对于制片方兼导演陈凯歌来说,这无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电影就像"价值决定质量"在观众体验中,追求可负担性并不总是一件好事。 “志愿军”非常出色。
但更像是袖珍版的《长津湖》,陈凯歌在剧情和人物刻画上都保持着一贯的水平,影片依旧有亮点。
但是,在壮观场面的呈现上,可能略有不足。
回看《长津湖》,从火车的伏击到岩石沙滩上的激战和坦克对决,每一场戏都奢华而野心勃勃,力求宏大场面,甚至服装和道具都极为完美。
《义勇军》虽然在战争场面的展示上局限于松国峰之战,在场景搭建、服装和道具等方面略有不足,但无法与《长津湖》相提并论。
在《长津湖》的巨大影响下,人们其实在怀疑那些质量降下来的微电影,是否愿意以原价再看一遍。
这也导致《义工》的票房表现不如预期,只有《长津湖》的十分之一。
现在听说《志愿者》第二部要上线了,定档春节档,如果你们,会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