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录片的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座古桥——葛井桥。 2月29日,大型纪录片《跨山过河》第一集播出,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所属桥梁集团副总工程师刘斌深受感动,“在这座古桥和它的建造者身上,我感受到了贵州人自古以来传承的朴素匠心。 ”
位于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东南部5公里长的马哈河上的格井桥被“中国现代桥梁之父”毛义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称为“西南桥梁之冠”。 为了这座桥的建设,福泉人葛靖历经两次失败,历时30年才完成建设,蕴含着矢志不渝的工匠精神,鼓舞着今天的人们。
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陡峭的山峦和山谷。 两岸看似近在咫尺,却被一条河流和一条峡谷隔开。 “400年前,葛前辈们在没有设备、没有好材料、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完善的结构设计理论的情况下,花了30年时间建造了这样一座拱桥,这样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建桥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桥梁人去学习、传承。 刘斌说。
葛靖前辈们建桥的经历,深深触动了同为拱桥建造者的刘斌。 20多年来,刘斌与拱桥结下了不解之缘。
红风湖上,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两岸,与相邻的红风湖大桥相呼应,红风洞大桥是获得古斯塔夫·林达尔金奖的华育洞大桥,也是刘斌参与建造的拱桥。
华育洞大桥是国道G320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上的一座桥梁,位于红峰湖风景区和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桥梁建设环境极为敏感。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秉持开山开路、水上建桥的精神,创新施工思路。 刘斌回忆道。 为了尽量减少对环境和水源的影响,刘斌团队创新了“为旧桥建新拱,用新拱拆除旧桥”的施工思路,没有选择其他桥梁位置,突破了爆破拆除的传统施工技术限制,或架设临时支撑支撑进行拆除, 解决大跨度桥梁原位重建问题。在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同时,也节约了建设成本。 华育洞大桥的成功建设,为地形有限、环境敏感的类似工程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昔日“连峰天,鸟都过不去”的贵州,架起了跨越谷谷沟的桥梁,连通各大洲和海洋,化山为平原。 “便捷的交通带来了互联互通。 外面的人可以进来,山里的人和事也源源不断地出去。 作为桥梁建设中的一员,刘斌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感到很荣幸。 “未来,我将继续秉承一代贵州桥梁人的朴素匠心,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完善,铸造更多优质桥梁工程。 ”
文字:贵州**天眼新闻记者黄若佩、江玉玺。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吴伟。
二审赵向康.
三审: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