嫔妃五代涉政,为何无人阻止
五朝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五个政权,其中后梁、后周由汉人统治,后唐、后晋、后汉由沙陀人建立。 在这些政权中,妃嫔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对政治局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与政务的妃嫔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皇后和妃嫔,另一类是皇帝的母亲,即皇太后。 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参与政府政治的呢?
一、皇后与妃嫔的政治活动 (1)皇后与妃嫔的政治活动 皇后和妃嫔可以凭借其作为皇帝的夫人和妃嫔的身份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也可以直接参与军政事务的讨论和发号施令。
这类嫔妃属于第二类嫔妃,即皇帝在位期间被任命或新收的嫔妃,共有20名嫔妃,其中8人从事政治活动,占40%。
具体的政治活动包括:
五朝时期,皇后嫔妃不仅在宫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参与政治事务。 他们通过颁布诏书或教令直接指导政府事务,并经常参与国家事务的审议或直接政治事务。
据记载,五朝时期有50%的皇后和妃嫔参与政治,说明她们直接参与政治事务十分普遍。
嫔妃参与政府决策的门槛比较低,言行足以影响政务。 比如后梁末帝张德妃,就以劝说的形式间接参与政务,希望晚帝先祭天后封后宫,重点搞国家政务。
虽然由于与晋国的战争而无法如期举行郊区,但她的劝诫仍然对已故皇帝的政治局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太后的政治责任 太后作为皇帝的母亲,肩负着引导皇帝更好地治国的重任。 在国家危难时期,她不得不承担起维持丈夫家庭的重大责任,被官僚视为正统的代表。
慈禧太后作为母亲拥有权力,这同样适用于沙陀政权。 因此,五代时期的五位太后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政治活动。
1、直接参与和指挥政务,包括后唐庄宗之母曹太后、后汉殷帝之母李太后,其具体事迹如下:曹太后通过诏书与封建城镇沟通,直接指挥政务, 并成为当时的掌权臣民,甚至可以直接在庄宗之外进行行政管理。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太后作为皇帝的母亲,她的教诲和影响更为显著。
由于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皇帝在政治决策上可能会偏袒太后,从而间接影响政治事务的走向。 这种通过母亲影响儿子的政治活动,在封建社会并不少见。
曹太后作为后唐庄宗的母亲,不仅得到了庄宗的孝顺,而且在政坛上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南吴的政治。
在当时强调“女祸”的文化语境下,为什么五代妃嫔还能涉足政坛?
在宫禁大家族中,妃嫔的地位和地位与她们的家族关系息息相关,关系到她们能否在政坛崭露头角。 在这个过程中,夫妻关系和母子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夫妻关系——嫔妃参与政治的重要因素 当皇后或妾受到宠爱,或者丈夫害怕他们时,妾就有机会参与政治。
在五代时期,这两种关系中的一种是主观上参与政治的四位王后和妃子所拥有的。 比如后唐的刘皇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生下了庄宗的继承人吉琪,受到他的宠爱,被封为皇后。 此后,她的风度不断,她的政治活动经常得到庄宗的默许,甚至庄宗也愿意服从她的命令。
此外,庄宗也害怕愧疚,刘皇后对政务的强势干预迫使他妥协。 例如,在讨论用内库财产赏军时,庄宗因刘皇后的反对而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
2)母子关系——对母亲的孝顺是太后参政的关键因素,虽然太后以母亲的身份参政是有文化传统的支持,但由于对皇帝个人感情的依赖程度较低,因此良好的母子关系对太后参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反,如果皇帝对母亲缺乏足够的孝顺,即使太后在文化传统下有权对政治事务发表意见,也往往难以获得皇帝的认可,甚至导致与皇帝的权力冲突。
刘妃虽然在李克用统治时期表现出了政治天赋,但庄宗掌权后,却失去了太后之位和政治参与,因为她和庄宗只是名义上的母子,不是真心实意的关系。
由此可见,母子关系对太后(妾)的地位和参与政治权力的能力有重要影响。
1.不同政治力量的支持 (1)大臣作为官僚机构的重要成员,是统治阶级的中坚力量,对皇帝的治理至关重要,他们的态度对嫔妃们参政有重要影响。
* 五朝时期,支持妃嫔参政的权臣可分为丞相和枢密使、枢密使等有实权有地位的人。
1.枢密使起源于唐朝,最初由宦官担任,宦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机密文件,作为皇帝与丞相之间的沟通渠道。 然而,朱温建立梁朝后,却赋予枢密使“提供建议和建议”等新职能,并任命朱温的心腹景襄担任这一职务。
后唐朝,郭崇涛被封为丞相和枢密使,权力几乎遍布全国。 这种情况在后汉也存在,当时丞相和枢密使具有皇帝的心腹和领袖的双重身份,与臣嫔参与政务的关系非常密切。
虽然太后参与政治在文化上是合法的,但她仍然需要大臣们的支持,才能在她的政治权力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五朝时期,枢密使大多由书生侍奉,但仍被视为皇帝的贴身侍从。 比如景襄称自己为“朱家老奴”,赵峰也称安崇珠为明宗的“家臣”。
这说明,在当时的百姓眼中,枢密使与皇帝的关系更加亲密和私密。 据记载,“享有君主恩惠的枢密院议员在裁决国家大事方面往往比首相拥有更大的权力”。
这是因为,当君主无法亲自处理政务时,枢密使作为内廷的情报机构,可以更容易地接近君主,控制政局。
3.大臣们反对臣嫔参政时,皇帝的意志不能轻易改变国家的政治局势,尤其是在文化教育发展和国家稳定时期。 例如,唐高宗试图让武皇后为“摄政王”,但由于中国学者郝楚君的反对而放弃了。
庄宗也想让刘夫人为皇后,但由于大臣们的反对,他无法如愿,直到郭崇涛的支持才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皇后妃嫔即使有皇帝的支持,没有大臣们的允许,她们的参权也无法从黑暗走向光明。
在妾妾参政的过程中,宦官与妾之间的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唐朝时期设立的宣惠使节,就是太监侍奉的内使之一,负责朝廷的内政。
唐末,宣惠使者进入权力中心,与两位枢密院大臣和两位副官一起,成为北雅司司长。 到了五朝,宣惠使节通常由学者担任,但在后唐明宗时期,孟汉琼等宦官也被任命为宣惠使节。
在朝廷中,宦官作为一个侍奉皇帝的群体,负责各种琐事。 那些受到皇帝青睐并始终站在皇帝身边的人,由于靠近权力中心,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
同样,宦官直接为宦官服务,宦官有时会指派宦官为宦官做事,因此宦官可以成为宦妾参政的坚定支持者。
晚唐明宗末期,政局日趋复杂。 秦王丛荣虽然被公认为太子,但因为不得人意,主动与他交往的人并不多。
不过,也有一些政治势力暗中支持他,比如近卫司令康义成和亲军马不军,他让儿子侍奉秦王,极力表现出恭敬听话的态度,希望能保护自己和家人。
凤皇后在后晋有特殊待遇,就是男人可以在她的宫里服侍。 其中,李彦碧是被任命为皇后宫都门的人,这个职位负责军机规划和军事将领调配,可见凤皇后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可以直接派李彦碧听从她的命令,为她参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朝臣和宦官在帝国的运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的态度对嫔妃参与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嫔妃们能否从幕后走到风口浪尖,政治活动能否化为光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朝臣和太监的态度。
此外,宫女等政治团体的便利地位,也可以成为嫔妃参政的支撑力量。
五朝时期,胡和汉文化的融合使儒家文化占据了社会的主流地位,但胡文化也深刻影响了沙陀、汉等胡人的生活习惯。
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嫔妃参政不仅有在儒家文化下实现的可能性,也有胡文化带来的新机遇。
在沙陀三朝时期,尽管深受胡习俗的影响,但儒家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传统。 正如这位学者所说:“在'呼华'与'汉化'并行融合的过程中,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一直起着主导作用,那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
因此,沙佗政权的嫔妃参与政治,也可以得到儒家文化的支持。 可以说,儒家文化在沙陀三朝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塑造了嫔妃权力地位和角色内涵的特殊性。
2)胡文化打破了束缚女性的桎梏 五代时期,随着沙陀人定居中原,与汉人一起生活,胡文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的胡人还没有完全汉化,仍然保留着许多胡传统习俗,这些胡文化在某些方面也影响和改变了汉文化的面貌。
例如,在婚姻概念方面,妇女再婚的盛行和妇女遵守的稀释大大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尽管主流文化传统强烈反对嫔妃干预政治事务,但在五朝时期,嫔妃仍然能够经常参与政治活动。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后宫环境,母子夫妻关系的好坏,对他们是否能参与政治有重要影响。
此外,妃子的身份和地位也与前朝的大臣和朝廷中的宦官和宫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嫔妃们与这些政治势力站在同一边或有共同利益时,她们参政的帮助就会大大增强。
儒家文化虽然一度成为嫔妃参政的障碍,但也为嫔妃合法参政提供了可能,为嫔嫔五代参政提供了条件。 同时,胡文化也为嫔妃们参与政治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五代王朝起源于唐朝封建城镇,封建妇女参军政的传统在王朝内部得以延续,这也是五代嫔妃频繁参与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