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渣去哪儿了?
——武安新丰公司探索循环经济转型之路
2月27日,武安市新丰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开发人员用叉车运输未烧砖。 河北**记者陈峥摄。
2月27日,在投资发展武安新丰循环经济产业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厂内,满载钢渣的大型货车排成一列。
这些卡车从当天上午8点到中午12点从十公里外的河北太行钢铁集团运来,仅一天就运输了4000多吨钢渣。
时间延长到一年,包括太行钢铁在内,武安市及周边地区10多家钢厂的钢渣已运到这里。
钢渣是炼钢过程的副产品。 如何处置钢渣是钢铁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通过科技创新,挖掘了隐藏在钢渣中的“金点”,找到了钢渣处置的新出路。 武安新丰公司董事长田海奎说。
目前,武安钢铁企业年产钢渣445万吨,其中武安新丰公司使用250万吨,占一半以上。
这是如何做到的?
2月27日,武安新丰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发展人员在生产车间对设备进行检查。 河北**记者陈峥摄。
走进武安新丰公司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厂的2号原料温室,黑灰色的钢渣堆积如山。 大型取料机挥舞着机械臂,将钢渣连续“滚动”到皮带上。
沿着传送带,这些钢渣通过配料站等设施,并被送到直径为6的钢渣3 米内 5633 轧机。 经过破碎、磨削等工序后,钢渣变成钢渣粉。
记者注意到,整个钢渣处理过程是全封闭的,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随后,这些钢渣粉被用作生产公司水泥、透水砖、人造石、低碳胶凝材料等产品的原料,成为公司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
环保领域有句老话:“废物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 ”
然而,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2021年,武安新丰公司钢渣处理生产线首次投产时,面临一个问题——钢渣粉市场消费量太小。
该生产线每年可综合处理1000万吨钢渣。 但由于其自身性能,钢渣粉在水泥生产中只能少量混合,年消耗量仅为几十万吨。
同样,透水砖和人造石上的钢渣粉量也是有限的。
眼看生产线大量产能闲置,心急如焚的田海奎找到北京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研究对策。
经过对症分析,他们突破了钢渣粉掺杂比例较高的低碳胶凝材料的开发。
低碳胶凝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可以替代水泥用于混凝土生产,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
经过反复测试,他们研发的低碳胶凝材料不仅低碳环保,而且提高了混凝土的性能,使混凝土具有优越的抗渗性、低水化热、耐化学侵蚀等优点。
2月27日,武安新丰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发展部工作人员在中控室密切关注生产线运行情况。 河北**记者陈峥摄。
随着低碳胶凝材料的热销,武安新丰公司钢渣“食量”大幅增加。
循环经济是转型的大方向。 田海奎表示,武安新丰公司最初从水泥起步,近年来,他们把转型的重点从产品转向功能,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企业向社会服务企业的转变。
不仅是钢渣,建筑垃圾、城乡生活垃圾、煤渣、危险垃圾等都是他们眼中的宝贝。
公司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在武安开展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打造“农户分类、乡镇收集、统一转运、集中处理、循环利用”的垃圾处理模式,使武安成为全国首家城乡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百分百无害处置的县级市。
公司投资718506万元实施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年处置各种危险废物10万吨,其中固体危险废物6万吨,半固体危险废物2个50,000吨,液体危险废物150,000吨。 投资 27亿元实施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程,每年可综合处置200万吨废弃建筑垃圾,推动武安“零垃圾城市”建设。
新的一年,新的天气。 2月28日,武安新丰公司“钢渣、尾矿、煤矸石制备生态墙地砖项目”奠基仪式举行。
项目总投资66亿元,利用钢渣、尾矿、煤矸石等原料,建设仿石材生产线、墙地砖生产线、景观砖生产线及公共及辅助设施40余条,是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突破。
以建设“零废城市”为抓手,推动不同行业企业原材料互供、资源共享,建立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链。
未来,我们将用创新思维,开发更多低碳环保项目,将武安乃至邯郸的废弃物排尽。 田海奎说。 (河北**记者 龚先云、刘建英、陈铮)。
2月27日,武安新丰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发展人员在生产车间对设备进行检查。 河北**记者陈峥摄。
简短评论
新的优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记者在武安新丰公司接受采访时,正好赶上唐山市和企业代表前来学习交流。 要学习什么?
田海奎告诉记者,10多年前,公司第一次走上绿色转型之路,就是实施武安城乡生活垃圾综合处置项目。 部分城乡生活垃圾经过筛选处理后,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
当时,当地人不解:项目投资这么大,回报周期长,图景如何?
但田海奎不为所动,坚持继续绿色转型。 项目真正投产后,被誉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的“武安样本”。 异议终于平息了。
后来,当武安新丰公司被评为水泥行业环保绩效A级企业,享受各种优惠待遇时,很多地方企业主动上门学习经验。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色,新品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田海奎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产业必须把绿色转型进行到底,统筹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科学制定碳达峰目标和碳减排路径,进一步优化能源和产品结构,助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只有为高质量发展埋下绿色背景,才能不断增强发展的潜能和后劲。 (龚先云)。